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哈姆莱特》的历史问题:《哈姆莱特》与现代早期英格兰的政治性别关联(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 卢丽安 参加讨论

    五、脱缰不驯的身体:管束性别/性相
    《哈姆莱特》对时政不安的映射也裹挟着对性别/性相的焦虑。中世纪以降的基督教文化对性别/性相采取二极化理解,一面是由圣母崇拜领头的贞洁价值观,另一面是怪罪夏娃的肉体罪恶论;厌性思想与厌女情结遂成为现代早期西方文化的潜在矛盾。(25)《哈姆莱特》隐约指涉出西方现代早期思想中对王权能限的思考以及对女性君主的负面态度和针对(女性)情欲的规训意识。后二者可由哈姆莱特粗暴对待葛楚德与奥菲利亚的行径一窥端倪。
    现代早期英格兰对女君主执政深感不安:从诺曼征服以来至伊丽莎白一世治下近五百四十年的历史期间,英格兰共经历25任君主,而女王仅出现过4位,其中3位都出现在16世纪:九日女王简·格雷、玛丽女王与伊丽莎白一世。长男嗣继承制可谓是都铎王朝的紧箍咒。在都铎王朝晚期至斯图亚特王朝初期,在种种关于伊丽莎白一世的肖像与描述中,女王的身体及此肉体的功能、潜能成为文化、政治、社会议题的想象空间。比如,伊丽莎白一世晚期的钦定肖像夸大她的美貌,将其定格在不朽的青春年华。与之同时,流传朝野的文献却普遍意识到女王年老色衰,国家政体亟待更新换血。(26)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时严禁朝臣人民议论她婚嫁选择以及王位继承人问题,这是她抵御世俗将其君权肉体化、性别化的极端做法。后来她选择不婚,甚至自言嫁给了英格兰,也是抗拒君主权威被捆绑在世俗婚姻的从属关系之下。作为一国之君,她的性别与性相受到非同寻常的凝注,在这场女性君权与父权文化的角力中,伊丽莎白一世机巧地以自己的“童贞性”作为治国的筹码。(27)
    哈姆莱特敌视女性,实为对国家政体的抵制。他诘问葛楚德不知羞耻,被情欲把持,导致国体败坏(See Hamlet: 3. 4. 81-93, 150-154)。奥菲利娅虽然心系哈姆莱特,却受父权左右,她的自然身体归顺国家政体所用。在哈姆莱特眼中,葛楚德与奥菲利娅的身体和性相俨然成为女性堕落的表征。君主既有双体,但是,一国之后的葛楚德仅以肉体存在,她的身体成了周转丹麦国家政体的器具,她的肉体存在(corporeality)成为老王猝死的共犯、新政体的附庸。《哈姆莱特》语言多有涉及人体支离部分及其相应功能(比如溃疡、发炎、腐败、死亡等)的表述(如,Hamlet: 3. 4. 65-88);若从“君王双体论”的君主的自然身体汇入国家政体的说法来考虑哈姆莱特惯用的语义移滑修辞的话,这些支离存在的身体功能实为君主双体解散剥离的隐喻——人体不再是个功能协调的整体,就如同面临溃散的国家政体。(28)哈姆莱特对葛楚德与奥菲利娅的憎恨与矛盾,实为现代早期英格兰对女性性相逃逸父权掌控的焦虑。(29)葛楚德是不是谋害亲夫的共犯?她是否在老王生前就与克劳狄厄斯有染?Q2/F1留给后世的是个苍白单薄、顺服于男性的葛楚德。Q1的葛楚德则不同,她明确表示没有参与谋害老王,还坚决站在哈姆莱特的立场上。(30)从具有执政权能的女王到祸害家国的祸水,葛楚德的形象在此剧不同版本的演变中展现了摒弃女君、拥护国王的性别化政治偏向。为葛楚德正名的学者指出,现代早期英格兰语汇中,“adulterate”(Hamlet: 1. 5. 42)的含义不是现行狭义的“通奸的”,而是具宽泛的、婚姻内外皆适的“纵性的”意思,也就是说,Q1的葛楚德唯一的过错在于她与克劳迪厄斯共享性爱,可是Q2/F1的她却蒙上了层层的莫名罪责:通奸、谋杀、淫荡。随着葛楚德的身体成为女性性别的总体和丹麦动摇之源,奥菲利娅也因同为女性而被哈姆莱特辱斥应该隐退入修女院/娼院(“nunnery”),以免祸害世人(Hamlet: 3. 1. 120-149)。
    在现代早期的西方,女性的情欲存在与情欲角色是定位女性身体和社会定义的最鲜明标记,而此情欲的不当行使往往导向终极的死亡。莎士比亚戏剧多有把女性转喻为珠宝、雕塑、尸体的表述,这影射出现代早期西方文化中想要围堵女性情欲的厌女思想,揭示出西方思想中对女性性相的物化,是一种控制欲和把持欲(31)。不仅如此,现代早期英格兰的医学性别建构也将女性身体的他性——女性讳莫如深的生理现象,如行经、怀孕、分娩——等同为病态与死亡。比如,鬼魂自言毒药发作时就如同酸液溅入乳汁,使其凝冻结块一般,让他的血液浓滞淤塞,令他顿时暴毙(Hamlet: 1. 5. 71-72)。由此,死亡遂与女性的性别及性相勾连合一。对女性的规训焦虑源自天主教基督教文化的厌性思想:唯有以繁衍生育为前提的性才有存在必要,其他的性事皆为“不义、不正”(32)。如果说天主教持厌性观,把人类的罪孽归咎于女性,那么,主张改革的新教则以看似较为积极的态度对待性,允许其神职人员婚育以彰神恩。但是,新教对非生育导向的性行为却采取更为紧迫警觉的规训态度。(33)鬼魂称葛楚德貌似贞洁,哈姆莱特辱斥叔王为好色的萨梯,由此暗示他们的婚姻是以肉欲满足为基础,他们的结合是污秽不正的。
    君主的情欲服从规训与否,这显然是现代早期英格兰十分关注的议题。詹姆斯一世是英格兰君主中罕有的学者与文学爱好者,他好学善思,清逸善辩,不无哈姆莱特式的忧郁气质和哲人色彩。但是他好猎、贪杯、怠政、远民,偏好俊美宠臣的陪伴远胜于来自丹麦的安娜王后的依偎。他不但在政治上违背政制规范,在个人情欲作风上也滋发不少宫廷丑闻,以致影响了英格兰朝政的稳定。(34)
    《哈姆莱特》隐约表达的就是现代早期英格兰文化里流淌的焦虑暗潮:对绝对君权凌驾共和政体之上的焦虑,对性别/性相——包括女性君主的性相、女性性相、非常态的性相——的规训焦虑。在《哈姆莱特》三个版本问世的这个历史跨度内,君权与政府、性别与性相这两大思想关注在此交叉汇集。君权的承继方式、行使能限、君主的德行以及与政府运作的关系,甚至女性君主执政的适恰性、失当失控的情欲对国家政体的影响等,这些都是当时重要的时政议题。《哈姆莱特》展示了君权思想的嬗变,也点出英格兰在性别建构与性相规训上日益严厉的趋势。所以,《哈姆莱特》难道不是以转喻、拼贴、戏拟、影射等手法写就的政治肥皂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