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 2:移动互联时代,发言的门槛被降低,文学批评作为一门“学问”的含金量似乎也在降低。有评论认为当下文学批评的“工具色彩”浓重,创作与批评之间如何达到良性互动? 雪小禅:我认为,好的批评家和好的作家是相辅相合成的关系。真正好的评判是能刺激作者,洞穿创作中的瑕疵、纰漏。比如说李敬泽,他就是批评的大师,他能委婉的指出你作品中的软肋,既一针见血,又能让人接受。不怀任何功利的,有着坦荡胸怀写的批评是最好的批评。 张楚:对于文学批评我是个门外汉。个人感觉是,当一个作家读到一语中的的批评时,内心里除了担忧,更多的是狂喜。 纳兰若夕:门槛低并不一定是坏事,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肯批评你的人,必然是愿意看你书的人,如 果一个人看了你十几万字而提出些不一样的声音,有什么可不平的呢?首先感谢有人花时间去看你的书,然后感谢愿意费时间来评你的书,当然,不是所有的批评都 是对的,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对批评的时候,大气一点,选择正确的去改正,这才是正经事。 何常在:如果只从网络文学角度出发,说实话,网络作者并不太在意批评家的意见,他们只在意花钱购买他作 品的读者的意见,因为对他们来说,读者才是真正的衣食父母。就我个人认为,网络文学太过市场化的路子,确实需要一些专业批评家来做一个大方向上的引导。创 作和批评之间的良性互动,应该是建立在如何更好的引导读者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以读者的需求为支点,创作和批评才可以达到最佳平衡。 TOPIC 3:我国的国民阅读率偏低(人均年阅读量4.77本,其中励志、官场类出版物拥有较多的读者),读传统文学、经典文学似乎成了一件奢侈之事,如何理解经典文学的意义?作家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改善现实? 雪小禅:我觉得是因为社会节奏太快造成的。泱泱大国,文化传承五千年的国家,这么低的阅读量有种惭愧感、羞耻感。读书是个一生的行为,也是日常的行为,日常化是非常重要的,希望人们放弃快节奏方式的刷微博、刷朋友圈,进入到经典阅读。 张楚:这真是个让人伤心的问题,也是个现实的问题。经典文学会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性的光辉,什么是小说艺术的美感,同时让我们对世界充满敬畏之心。但这个时代,孩子们从小读的书大都跟中考高考有关,上班后读的书都跟职场和各种证件有关。 但是国外好像并非如此。前段时间看英国偶像剧《皮囊》,里面的高中生上厕所时读的是萨特的《恶心》;看美剧《末日孤舰》时,两个美国科学家用餐时谈论的是 马克·吐温;《犯罪心理》每一集片头或片尾,都会引用尼采、荣格、福克纳、海明威、莎士比亚的名言……这些作家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商业电影或电视剧里,一点 不突兀,好像这些名字和牙刷牙膏、汉堡啤酒一样,就是他们庸常生活中最普通的那部分。但你看中国的电影、电视剧,很少出现读书的场景。这个是潜意识问题。 我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缺乏引导,孩子们长大后不会读书,不懂得什么是好书。如果一个民族培养出来的都是功利主义者,长此以往,这个民族可能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愚蠢的民族。 纳兰若夕: 阅读率偏低,应该指的是纸质图书吧。我觉得当下阅读量很高,只是读者把精力用在了网络、手机阅读的形式上,随时随地可以阅读,并与其他读者、甚至是作者互 动。经典文学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久不衰,经过历史的选择,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当然也最能代表这个时代。不必为了读经典而读,精品不等同于 经典,但是谁又敢保证今天的精品不会成为未来的经典呢? 经典文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动辄十几本的成套的作品,的确让快节奏的人们望而生畏。经典文学需要适应网络阅读,甚至可以将其再一次经典化精炼化,当然在不影响作品意义的基础上。高度的物质文明自然会让大家在心灵上返璞归真,重拾经典。 何常在:我一向喜欢并推崇古典文化,不管是我写的仙侠小说还是都市小说,都在不遗余力地向读者推广国学知识。其实读古典文化和碎片化阅读并不矛盾,只要巧妙地将古典文化精髓融入到好看的故事中,以故事推动读者兴趣,如此,无形中读者便慢慢接受了古典文化。 阅读率偏低确实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网络文学的受众并不少,原因就在于网络作家始终站在读者的角度思索问题,以故事带动读者的美感。如 果作家都打开心量,不再过分追求个人化的叙述,而是融入读者,以读者的需求为创作动力,那么肯定会推动读者对阅读的兴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