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诗歌是全球化时代的提问者(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报 newdu 参加讨论

    经历他国:弥补中国文化的弱项
    我在国外写的小组诗《黑暗说》里有一句“另一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我感到中国外国、自我他人其实真的是一个同心圆,真的是在层层加深,层层扩大。我在国外的经历,某种意义上弥补了中国文化最大的弱项——中国文化在过去两千多年里缺少应对真正外来挑战的经验和能力。而欧洲文化在应对外来文化挑战上却有更强的弹性。
    应对:独立思考为“体”,古今中外为“用”
    在国外的生活每天都是文化挑战和文化应对的经验。这让我得出了一个简单的结论,其实这也有关中国人思索了一个世纪的“体用之争”话题。我的结论非常清晰——独立思考为体,古今中外为用。手机和汽车都不是古代留下来的,今天的生活本来就是“古今中外”。关键就在于,如何通过自己的思想能力,把“古今中外”建成一个有建设性的精神存在?同时我们都是一种“诗意的他者”,它强调的不只是一种美感,更是一种主动性,是你主动把自己创造成他者,包括昨天的你的自我,你也仍然是一个他者。
    而这正印证了:诗歌是我们唯一的母语。有了独立思考为体,古今中外为用,作为“诗意的他者”,诗歌让我们所有人在那儿相遇。
    中阿:超越语言的共契
    在我遇到阿多尼斯之前,读到的阿拉伯文化作品都是经过欧美翻译的。但是在约旦与阿多尼斯面对面讨论时,我才发现我们的共同处境、共同感受太相似了。其特征就是:内部文化转型的复杂性,被外部世界用意识形态或宗教冲突简单化了。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和我有着一种完全不约而同的应对方式——独立思考。每首诗对阿多尼斯和对我都一样,是一种创造性转型。所以在他的《我的孤独是一部花园》中文译本出版时,他请我写序言。我起了《什么是诗歌精神》的题目,看起来虽大,对我们俩来说却是具体无比,因为在我们看来,诗歌正是“从不可能开始”!
    中德:共同的现实深度
    我现在住在柏林,我与德国诗人之间也有许多交流。我曾与德国诗人萨托留斯坐下来为他《历史》一诗讨论三个小时,我们将它推回母语的真正背景,然后推入中国文化反思和德国战后反思,难道我们只是受害者吗,或我们每个人其实也是迫害者?那首诗写的简直就是我自己的经验,我们都在诗歌中追求现实,因为现实的诗意最有深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