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野草》研究的经脉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鲁迅研究月刊》2013年 孙郁 参加讨论

    鲁迅的《野草》是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文本,其间的美对读者一直有不衰的引力。作家们对其境界的暗仿,时断时续,有不少佳作呼应着它的主题,这已成了批评界关注的现象。就学者的研究而言,早已形成规模,研究专著相当可观了。对一个谜一般的文本进行关照,不得不在难言之处而言之,那挑战可以想见。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个诞生于二十年代的自由的文本,对它的研究恰是从思想齐一的五十年代开始的。1954年,卫俊秀出版了《鲁迅〈野草〉探索》,但不久遭难,却也开启了对该文本的研究之风。那时候李何林在南开开设鲁迅研究课,在《野草》研究上颇下了些功夫,七十年代有《鲁迅〈野草〉注释》以内部发行的方式流传。八十年代孙玉石等在北大开《野草》专章研究,遂有《〈野草〉研究》的问世。此后关于这个领域的思考者不乏其人,有诸多的成果出现。观点的差异很大,不同群落的人思路迥异,也因之使《野草》的研究史,披上了玄奥的色调。
    汪晖当年的博士论文,写到鲁迅小说的艺术性时,就从《野草》里吸取了灵感,以其间的哲学意象去反观鲁迅的小说世界,的确也可以得到些启示。钱理群对鲁迅心灵的探讨,最有参照价值的自然也是《野草》里的思路。九十年代后,许多鲁迅的话题在《野草》那里生长出来,王乾坤探讨鲁迅的生命哲学,在这本书中找到诸多隐喻性的文字,有了阅读海德格尔式的快慰。我们总结几代人的研究历史,就会发现思维方式的变迁,研究史里的话题与文本的话题同样丰富。这个现象,在现代作家那里,是颇为少见的。
    许多研究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对鲁迅的述说的变化,是知识界自我意识与经典文本对接的过程。我们看近几年的学风的多元性,也能够证明鲁迅的经典价值多种阐释的空间。比如,陈丹青在鲁迅的文字里看到色彩里的学问,汪卫东以交响音乐的调式来研究鲁迅文字的音乐性。还有的学者在佛教的语境把握《墓碣文》《死火》的特色,杂学层面的智慧也成了关照鲁迅文本的参照。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张洁宇,她近年在人民大学给学生开设了《野草》研究课,颇受欢迎。我一直没有目睹她的讲稿,细节知之不详。直到看了她的新书《独醒者与他的灯》,才体味了作者风格。从阐释学的角度上说,她的思路,有了另一种鲜活的感觉。
    从前我读《野草》,喜欢那种黯淡里的微火,在明暗之间跳动着哲思把人引向幽玄之所。那是中国文章里从没有的意象,生命深处的美被一种阔大之力召唤出来了。但让人说清那美的特质,又茫然而不知所云,这也就是觅而无踪的现象之谜吧。缪哲先生说的好,诗文乃“非诗”“非文”,那是不错的。鲁迅的文章好,大约也在这种非正宗的叙述里。从文章学的角度看,鲁迅不仅扬弃了士大夫的笔意,也把新文艺腔颠覆了。好的文章在于“忤逆”的维度的大小,龚自珍《定庵文录序》说,文章之道在于“逆”,“小者逆谣俗,逆风土,大者逆运会,所逆愈甚,则所复愈大,大则复于古,古则复于本。”鲁迅文章的“忤逆”,有龚自珍所云的复古之思,亦多西洋文学的理趣。佛经与《圣经》的遗绪,近代欧洲诗文的反俗之气均汇于此,斑驳如印象派之绘画,幽微如德彪西之小夜曲。新文学的审美高地,是在这里出现的。木心先生说鲁迅有一支雷电之笔,那也是看到内在之意的。
    《野草》的难解之处,在于晦涩处有逻辑无法解析的存在,而且语言被撕裂了。这也让读解它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内在的肌理,看那微明里的隐含。卫俊秀、李何林、孙玉石都作过一些尝试,对后人一直有一种影响力。张洁宇是在这个基础上前行的人,却又显示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她的特点是,论从史出,不涉空言。而叙述中又不乏审美的呼应,所谓以小见大,微妙里见真精神正是。比如对《秋夜》中鲁迅自我形象的体察,对《墓碣文》文里的“另一个自我的审视”,对《颓败线的颤动》“双重梦境将自己隔离开来的作者”的描述,有着史笔与诗笔的功力,文章全不见八股的演绎,其灵动之气也分明染有五四式的清俊,阅之有散文的美质在。鲁迅研究倘不敏感于文体的内在性问题,大概总有隔膜的地方。这著作在审美体味的深切上,有别人所没有的特质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