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鲍德里亚的“微观政治学”——《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对马克思使用价值的批判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未知 张静 参加讨论

    摘要:鲍德里亚继承了法国新左翼知识分子开启的微观政治学思想,指出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已经由马克思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关系演变为符码的策略性关系。他不满意马克思对使用价值拜物教的忽视,认为使用价值拜物教和交换价值拜物教的结合才真正构成了商品拜物教。鲍德里亚将符号逻辑引入商品价值理论,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补充,但他对马克思使用价值和拜物教的误读,也需要重新辨析。
    关键词:鲍德里亚;“微观政治学”;使用价值;能指拜物教;符号;《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价值批判研究”(13BZW003)
    作者简介:张静(1976—),女,讲师,文学博士,从事西方文论及文艺美学研究。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是鲍德里亚批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的第一部力作。鲍德里亚认为,使用价值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而马克思未曾反思使用价值的意识形态隐匿性,更未曾挖掘出经济价值向符号价值转换的过程。鲍德里亚努力将符号学理论融入政治经济学视角,指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已经发展成今日的能指拜物教,并成为政治权力策略的一部分。
    鲍德里亚在此书批判的观点是修正马克思,而不是取代。“鲍德里亚努力将他的批判符号学同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系统联系,以符号学对符号的分析原则检验了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原则:马克思将商品分解成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鲍德里亚符号学将符号解释为能指和所指,能指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相当于所指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这种形式层次上的平行关系掩盖了某种意识形态,这是结构主义符号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商品观共同的结果。”[1]100-101
    鲍德里亚在此书中秉承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法国新左翼知识分子的微观政治学分析思路。1968年“五月风暴”的挫败促使法国左翼知识分子逐渐放弃了原先的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的斗争方式,开始思考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不同的革命道路,并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分析,挖掘文本背后的隐蔽性权力机制,开启另一种质疑权威的模式。一方面,他们要续写“五月风暴”的反抗和批判精神;另一方面,他们从实际社会的变化中感受到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带来物质生活的丰富、社会矛盾趋于缓和,这些也促使他们的批判锋芒需要隐蔽在写作风格和抽象形式中。
    微观政治学是相对于马克思和韦伯的总体性、普遍性的宏观政治学而言的。微观政治学将分析的触角深入宏观政治到不了的地方,在不改变整体布局的情况下对局部进行瓦解,重点揭示上层意识形态如何通过权力策略进行控制,人们又如何能通过灵活的战术进行反控制。“微观政治关注日常生活实践,主张在生活风格、话语、躯体、性等方面进行革命,以此为新社会提供先决条件,并将个人从社会压迫和统治下解放出来”[2]150。法国新左翼知识分子(福柯、罗兰·巴尔特、德里达、德勒兹、鲍德里亚等)以及女性主义、后现代、后殖民等都持此微观政治学立场,代表人物有福柯的权力关系微观政治学和德勒兹的欲望微观政治学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解构二元对立模式,体现反总体化倾向,剖开意识形态的神话。“‘微观权力’的颠覆并不是遵循着‘要么全部,要么全不’的法则;这种颠覆不是由于国家机器被新的势力控制或原有的制度机构行使新的功能或遭到毁灭而一下子造成的。”[3]29
    鲍德里亚在继承性批判马克思理论时也充分运用了微观政治学思路,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进行符号学改造,从马克思未曾注意到的视角解释政治经济学的新内涵。笔者拟从三个方面作出阐述。
    一、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使用价值的批判
    选择使用价值作为批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切入点,是因为在鲍德里亚看来使用价值这个概念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核心要素:使用价值展示了一种人类自然性的需要,在这种需要面前体现一种理想化的人人平等;同时,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商品社会的物质保证;更重要的是,使用价值自然性的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意识形态性,这一点是马克思所忽视的。在这个意义上,鲍德里亚断言:“使用价值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上的皇冠和王权”[4]133。批判使用价值及其拜物教成为鲍德里亚修正马克思的首要任务。
    鲍德里亚首先不满的是,使用价值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呈现一种特殊的个体性,不具有可比性和等价交换,因此并没有与交换价值一起进入市场经济和货币流通。“使用价值总是具体的、特殊的、以自身的属性为条件的(在这种情况下,猪油就是猪油,棉花就是棉花,它们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交换),而交换价值却是抽象和一般的。……还可能存在着没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这就如同在市场之外存在的劳动和产品)……使用价值包含了超越市场经济、货币以及交换价值而获得重生的期许。”[4]124
    鲍德里亚指出,由于马克思把使用价值当作物质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在马克思的分析中就成为了一个“不可比”的范畴:将个体与物的关系视为一种“自然的”人的需要与相应的物的功能之间的关系,这就成就了一种“神话”,即把人为造成的消费体系看作是人的基本需要。
    鲍德里亚继而认为,使用价值的有用性并不是劳动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恰恰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显现,是能够显现拜物教目的的终极场所。马克思遮蔽了有用性这个本质。因此,鲍德里亚设定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一样也具有可比性,可以纳入经济等价交换的逻辑中,使用价值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关系。“使用价值,即有用性本身,也可以被拜物教化为一种社会关系,就如同商品的抽象等同一样,使用价值也是一种抽象”[4]125。
    为了说明使用价值是被自然化的形式所遮蔽的终极所指,具有形而上学的本质,鲍德里亚举出了马克思《资本论》中鲁滨逊的例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举出了不存在商品拜物教的四种非商品经济的社会形式。其中,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简单生产被马克思认为是依照自然法则和自然道德意识而进行的生产,是自然人的需求和物的使用价值的结合,因而没有商品拜物教的因素。鲍德里亚指出,马克思这种使用价值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在商品生产尚未出现之时,有用性原则作为物品或产品的现实原则与交换原则结合在一起,物品的有用性本身就构成了一般等价物。但马克思没有充分意识到所谓的自然性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在使用价值之外提供了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这就是马克思落入的陷阱所在——一个形而上学的陷阱。
    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这种受制于自然性的生产意识,并没有彻底瓦解人的起源观念,这种终极概念还在人的意识中居于支配性地位,为此又创造了人的需求的自然性神话。马克思错把需要看作是人生存的必备空间,认为使用价值的自然性实际上是人的自然需求的一种表现,所以没有社会意识形态在里面。但鲍德里亚进行了更深入的剖析,认为人的需要有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睡、繁衍等;在满足了生存条件之后,追求过度消费的需求体系就应运而生。 “正是在这里,对于经济学家来说,需要才成为社会性的;由此,需要将被异化、被操控以及被神秘化。”[4]64比如对奢侈品的追随,对物品代表某种地位的迷信等。这些需求体系本身并不触及基本需要,只是因社会生产和消费必需它存在,实质是保持一系列差异和符号区分的社会等级。
    概括地说,人在这种需求体系的支配下,被标记成人主体自身合理性的需要。主体被简化为一种符码,被体系化并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体系,是体系需要人,而不是人需要体系。鲍德里亚宣称:“消费的主体,是符号的秩序”[5]266,现代社会中的消费主体不再是一个自由和真实的个人,而是如拉康所说的,是一个被删除的主体、被斜线划去的“$”。“正如同在交换价值的意义上,生产者从来不是作为创造者而存在,而总是作为抽象的社会劳动力而存在。同样,在使用价值的体系中,消费者从来不是作为欲望和享乐的主体存在,而总是作为抽象的社会需求力而存在。”[4]126
    鲍德里亚继而指出,是客体存在的道德律令经过意识形态的自然化而被铭刻为主体需要的目的性,广告等媒介成为自然化的手段。人们模仿广告的衣食住行,购买不必要的商品,寻找明星、幸福家庭等榜样来凝视和确认自己的形象存在。正如拉康所言,“无意识是他者的欲望”,主体要通过他者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才获得自我的确认和满足。“广告的功能都是建立在一套在意识形态上得到某种集体超级资助、某种优雅的超级封建主义的支持而统一化的社会组织……一切真实的经济过程都被社会性地改编和重新诠释为赠品、个性效忠和情感关系的作用。”[5]186意识形态巧妙地通过这类手段将自身体制化和合法化:“人们发现,一个先在的、神奇的事实:他们需要已经生产出来并在市场上供应的东西……通过将需要和满足进行以上合法性的华丽包装,社会的以及政治的目的论问题就被压抑了。”[4]54
    这里,鲍德里亚将矛头指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头戏:商品拜物教,批评马克思忽视了使用价值背后的拜物教本质。按照鲍德里亚的理解,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的神秘性质,不是由使用价值发生的,其根源在交换价值中体现。因为使用价值是一种本身的自然属性,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使用品,这种根本属性是当作人类劳动的产物取得的,毫无神秘之处。而拜物教的本质是使用品变成商品,也就是说人们私人劳动的产品通过交换而发生社会接触”[6]46-49。据此,鲍德里亚批评马克思的拜物教仅仅是交换价值的拜物教,未曾挖掘更深层的社会关系和人的本质,认为“两种拜物教,使用价值拜物教和交换价值拜物教共同组成了商品拜物教”[4]125。
    更重要的是,因为使用价值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被根植于人类学和自然化的过程中,被视为一个无法超越的原初指涉物”,被整个遮蔽在意识形态的神秘性中。“所有主体的劳动的投入都在有用性中,在需要体系中被抽象,并被赋予一般的等价关系,这就如同所有价值与真实的社会劳动都在货币中找到自己的等价关系一样……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讨论使用价值拜物教。”[4]130
    鲍德里亚指出使用价值的有用性概念暗含的等价关系,将使用价值当做交换价值的一种自然化形式表现,成为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定。正是因为使用价值能够成为一种被认可的体系,便于操作又具有隐蔽性,它才能够被拜物教化,且使用价值的拜物教更为神秘和深刻。“使用价值的体系,通过需求、有用性等术语,赋予自身的合法性,同时将他的欲望、他与他者的关系以及他与物的关系合理化和自然化。”[4]130无疑,鲍德里亚力图暴露使用价值背后的意识形态屏障,揭示处于使用价值拜物教体系中的个体成为了虚空的符号幻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