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清嘉庆赵文楷钓鱼岛诗歌写作考述——以赵朴初先生二通书札为中心的讨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 姜鹏 罗时进 参加讨论

    三、同行者李鼎元钓鱼岛诗述录
    据《清史列传》卷七二《李鼎元传》及李鼎元《使琉球记》可知,嘉庆三年(1798)琉球国遣使来清廷,表请册封尚温为新国王。嘉庆帝命选“学问优长,仪度修伟”者为正副使。各部中所推人选有内阁中书四人,翰林院编修三人,都察院给事中四人,礼部主事三人,凡十四人,于八月十九日黎明引进乾清宫,最终选定赵文楷为正使,李鼎元为副使。
    李鼎元(1750—1815),字和叔,号墨庄,四川绵州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改授内阁中书,官至兵部主事。以弟骥元、从兄调元亦先后在翰林,皆孚人望,有“锦州三李”之目。其出使琉球,自谓“枵腹一生工贮酒,空囊此去但藏诗”[7]卷十二,586,半年中创作颇丰。组诗尤多,详述沧溟航程、中山风物,而册封、谕祭、民俗、球谣、海产、木卉等无不入诗,动辄十数首乃至数十首。亦有与赵文楷及从客相约同游,邀琉球能诗者饮酒共吟之作,皆具风采。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评道,墨庄“奉使诸作,才气雄健豪迈,前无古人。即雨村诗老,亦当退舍。诚卓然为西蜀一大宗也”[8]卷二十。有《师竹斋集》传世,收入《续修四库全书》。所著《使琉球记》六卷,存师竹斋藏版,是研究琉球册封历史的极为重要的文献。
    关于钓鱼岛的记录,见于《使琉球记》卷三:
    初九日庚寅,晴。卯刻,见彭家山,山列三峰,东高而西下。计自开洋,行船十六更矣。由山北过船。辰刻,转丁未风,用单乙针,行十更船。申正,见钓鱼台,三峰离立如笔架,皆石骨。惟时水天一色,舟平而驶;有白鸟无数绕船而送,不知所自来。[9]卷三
    与《使琉球记》相应,李鼎元也用诗笔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进行了记录和描写,其《航海词二十首》组诗有云:
    鱼挟船行雀绕桅,百灵都为护舟来。任公一去无消息,海上何人理钓台。(其十二)
    雷火何年烧赤尾,断霞千古映波红。不知黄尾山何处,海燕群飞落照中。(其十三)
    球人罔识黑沟名,祭海唯看赤尾横。我有豨羊无死处,便令投入不须兵。(其十四)[7]卷十二,586-587
    这三首诗完整地记录了册封使团途经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以至黑沟的过程,并在“钓台”“赤尾”后明确注出“山名”二字,同时在“我有豨羊无死处,便令投入不须兵”后解释说明“祭沟”的风俗活动。由此可见,当时朝廷使臣对我国海疆的地理记载相当重视。如果说《使琉球记》中的实录乃出于国使的职责,诗歌中的描述则充满了人文情感,堪称“诗史”之笔。
    《航海词二十首》是对从福建开洋到抵达中山全过程的记录,最后三首亦当注意:
    雨收风转船尤疾,姑米山连马齿长。黑夜可防礁暗触,先将号火报球阳。(其十八)
    水牵双排独木船,法司王舅紫巾偏。一针到此才交卯,早有王孙馈酒筵。(其十九)
    五日中山到未迟,三舟齐集更称奇。断虹消尽风痴避,稳渡重洋海不知。(其二十)[7]卷十二,586-587
    作者说,到了姑米山、马齿山就进入中山国了。“先将号火报球阳”是使者入境的消息报道,之后琉球之迎接者便在边境备好酒筵为清廷使者洗尘。无论是正使赵文楷,或副使李鼎元,都对“姑米山”这个地理标志加以实录性描写,也只有到此处,方与“球阳”“中山”紧密联系起来。这时封舟中使臣、从客数百人“欢声沸海”[9]卷三,115,诗人笔下也才有了异国的情景。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前引赵文楷《奉命册封琉球国王留别都中诸友》诗在“五回龙节下炎州”句下作者有自注:“本朝册封中山,至此五次。”李鼎元《和寄尘上人见赠四首即邀之渡海》亦云:“五渡封舟记客槎,自古事君惟所使。”[7]卷十二,586整个清朝共派出八次琉球册封使团,赵文楷、李鼎元使团是第五次,前四次是康熙二年(1663)张学礼、王垓使团,康熙二十二年(1683)汪楫、林麟焻使团,康熙五十八年(1719)海宝、徐葆光使团,乾隆二十一年(1756)全魁、周煌使团。继赵文楷、李鼎元之后赴琉球册封的有嘉庆十三年(1808)齐鲲、费锡章使团,道光十八年(1838)林鸿年、高人鉴使团,同治五年(1866)赵新、于光甲使团。这些正副使中的不少人,以及部分从客(如全魁使团的王文治)都写下以钓鱼岛列岛为题材的诗歌。另外,明代凡派出使团共十七次,成行十六次⑥,嘉靖十三年(1534)陈侃以下历次前往琉球册封的正副使写作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诗歌至今亦有不少尚存。关于明清两代其他册封使的相关作品,我们将另文专题考述。
    总之,关于钓鱼岛的发现及其归属问题,在我国历代文献中有充分而确凿的记载,不仅见之于舆地类著作和《使琉球录》类的公文,同时有不少册封使写于海途的诗歌作品相印证。赵朴初先生在书札中以家史证国史,揭示出部分宝贵的文学史料,是极富启发意义的。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文学文献,佐证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在一定意义上,家族史或文学史,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相关联,国家和民族历史的具体事件往往可以由家族史或文学史体现出来,或者说在家族史和文学史中庋藏和累积了许多国家和民族历史的细节。因此,家族史料和文学史料在研究包括舆地海疆等问题在内的重要历史问题时,应得到高度重视。还期待相关史料有更多的学者给予关注,进一步加以发掘、整理和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