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是文学众多体裁的一种,那么文学批评的文本可读性,无疑与任何文学体裁的文本可读性一样,有着深刻而非凡的意义。 文本可读性并无概念上的定论,但并不影响我们的理解,拓展开来也许会有多个层面的指向,但究其核心,大约是指文本所具有的吸引读者的程度,以及对读者灵魂的震撼程度而言,关于温暖、感动与疼痛等等如斯,这些与人类心灵息息相联的精神力量。似乎可以这样说,任何对读者缺失吸引力的作品,已经从其根本与源头上失去了存续的一半可能,当然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吸引,其文章所产生的审美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是极易消散的,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文本可读性本身,是一切文字作品内在意义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甚至是较为重要的那一部分。 若一部作品是作者借由文章所建构的精神秘境,那么文本的可读性应该是吸引读者走入、直至走完这处秘境的惟一可能。永远没有任何真正的读者,会对或枯索、或乏味、或浅陋或晦涩,或莫名的作品,情愿交付自己认真的心灵与弥足的时间。如果说文本的意义是作品的内涵所在,那么是否可以说,文本的可读性,便是对一部作品的“意思”的吁求与考量。此间的“意思”,该是作者借由表达上的深度意趣,而完成的对文本意趣的赋予。但绝不仅仅是停留于消遣意味上的趣味,一部作品真正的意趣,必定是那种趣味之后于读者心神魂魄的深度荡涤。 文本的可读性,必不会是晦涩的武林秘笈,更非刻意地幽而深之,相反,于一部作品的诸多意义而言,可读性是先声夺人的气象万千,亦是作者诗意思考的最为智慧之表达,是对作品意义的另一种形式的阐释。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是作品的意义所在,而完成这种意义表达的方式方法甚至技巧,以及其创造出吸引读者的强烈程度,是抵达其意义的必经之路。吸引了读者,从某种意义而言,大约已经成功了一部分,若期待实现其全部的艺术审美,当然还包括其深刻的精神指向。而在文本可读性的内在意义中,事实上无论你的文本之内蕴涵着怎样的深邃与高妙,若不能强烈地引人读下去,读完,那么一切无疑都将覆灭其间,或沦为寂寞的废话,永远沉积于时间深处,或消失于沉默的空间之内,黯然灰飞烟灭。 表现于另一种与文字相类似的语言表达上,就如同说一个讲述事件的人,事件内容本身,无疑是讲述的要点所在,而如何准确、精彩并意趣横生地将事件讲述出来,并足够吸引听者,并令听者最大限度地领会讲述的事件,几乎决定着“讲述”这个行为的大部分意义。惟有如此,才有令人于此久久萦怀回味,引发想象,启迪心智,洞晓美德与卑劣,阐发人性的明与暗,揭示信念与理想,如此种种,方才完成了意义的全部。因此事实上,文本可读性本身,是文本意义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也就是说,既是抵达意义的毕竟之路,更是作品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涵的补充与外延。 于文本自身的意义指向而言,作品的文本可读性,若细细探究,也许还有着其隐秘的繁复深远的潜在内涵。不难感知,有时候,它竟不可思议地影响着作品的基调,甚至是整篇作品运行的节奏,这种发现是迷人的,因为这一切远不止吸引那么简单。是一种更为细致入微的力量,穿过文本的表层,入侵到内容的深处,令文本不由生发出别样的气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可读性的入侵,有如一种神性的仪式,不是对文本内容或意义的僭越,而更近似于一种理想化的表明,或者说是为了更为确切地,还原文本所蕴涵的全部真相。也许这便是趣味之后的那种永恒的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