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谶验叙述:明清小说的一种重要结构模式(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葛永海 赵璐珊 参加讨论

    描述谶语传播过程
    与史料记载不同,小说文本描述了具体历史场景中谶语传播的全过程,更为真切生动。当我们分析谶语传播的主体、介质、途径和结果时,谶语的传播效应也由此凸现出来。
    概括而言,明清小说中的谶语传播形式主要有口头与书面两种。口头传播主要依赖声音和身体语言。童谣是典型的口头传播。由于儿童往往三五成群聚集嬉戏,传授其一,即可众人合唱,兼之儿童喜欢在街头巷尾边走边唱,扩散面可以不断延伸,因此在很多场景中,都是一群小儿拍手而歌。政治家或阴谋家借此传达成人的权谋设计和政治意图,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在很多情况下,童谣被视为人心向背的晴雨表而影响着时局发展,于是伪预言变成了真预言。
    碑谶出现较早,在先秦时即已出现,碑石是当时主要的书写载体之一,谶语亦因此存留。碑碣石刻形式能使制谶者处于不直接露面的隐蔽位置,这样就更能显出谶谣的神秘性。谶言的另一书面传播形式是题壁,题诗于壁上,让过往行人观看传诵,传播面广,速度快。如《水浒传》中宋江题诗浔阳楼,翌日即被通判黄文炳发现,可见流传之快。谶言题壁多写于寺庙道观之壁,因寺庙道观人流量大,加之寺观为宗教神圣之所,可以加深民众对谶谣预言的迷信。
    总领小说情节结构
    明清小说中的谶验由谶纬之学演变而来,而谶纬文化最早的形态是巫术文化。具有巫术性质的占卜叙事早在《左传》中即有记载,如庄公二十二年,“陈人杀其大子御寇。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齐国懿氏,占之曰吉,谓之“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于京”,预示了陈公子完的后代将在齐国发迹之事。早期历史记载中的占卜叙述,是明清小说谶验叙述之渊源和前奏。
    由于谶言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预言性,作者往往通过谶言设计故事悬念,预伏线索,增强叙事动力,形成前后呼应。在许多名作中,谶言展示出结构全篇的强大功能,不少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大谶。显性之大谶如《红楼梦》,作为全局性谶验的三个神话和第五回中的运命图谶,具有极强的预言功能,谶验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络,推动着小说情节发展。隐性之大谶如《儒林外史》、《老残游记》等。前者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作者用寓言形式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以神理贯穿通篇,呼应首尾。后者第一回以“危船一梦”象征晚清民族危机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的腐朽与暴虐,将晚清国势之危殆、各方政治力量之立场做了寓言式的图解,以梦境展示寓言意象,为整部小说立下总纲。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