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在本次研讨会上,余华再次重申了对真理的追求—— 我已经到了这个时候,我该提醒自己不要自以为是了。罗素曾在接受采访时,对一千年后的人们说一句话,他的回答是,“不要放弃对真理的追求”。所以,我现在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把个人的嗜好和经验当做真理了,永远不要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童庆炳(北师大资深教授) 今天见到余华,我不再用在鲁院教室里讲课时的眼光看他。余华已经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我为他感到骄傲、自豪。余华在参加了北师大和鲁院合办的作家班之后,又在北师大继续研读了两三年时间。他在1993年9月到10月之间写了硕士论文《文学是怎样告诉现实的》。 余华创作的成功是多方面促成的,包括他的天赋、努力、坚持不懈,以及他对生活的了解、观察等等。但是今天我又读了一遍他的硕士论文,我觉得,现在人们经常说余华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先锋派阶段,后来他开始写《活着》等作品,似乎转到了现实主义的写作。但是重读他的硕士论文,这种感觉淡了。我认为余华关于文学的观念、理论,对于文学真实的理解,是一贯的。 从8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他的文学观念没有变。他在这篇论文里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文学现实。论文的摘要部分,余华写到,“文学的不断改变主要在于真实性概念的不断改变;认为生活只有进入广阔的精神领域,才能真正体会到世界的无边无际。文学的真实应该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而不是一个环境,一种性格。” 正是余华坚持这种理念,他的精神世界是非常辽阔的,所以他能够写出各种各样的故事,有的让我们觉得有点荒谬,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余华是找到了文学钥匙的大作家,所以他打开了文学这座宝库,把宝库里的各种各样的人物故事告诉我们,实际上这些东西呢,又常常跟我们日常的现实纠结联系在一起,有时候拥抱,有时候又要战斗,这样他的作品就变得深刻了。 我不想讲它的作品,就用他自己硕士论文中的一句话,文学现实和真实的概念,使他回忆起他当年怎么想的,实际上他现在仍然是这样想的,因此他的作品里有很多批判、悲剧、荒谬、幽默,都不足为怪的,这些都建立在他的文学的观念之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