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文学翻译呼唤来者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彭训文 参加讨论

    3月16日,曾翻译过托玛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等世界经典名著的翻译家傅惟慈在北京逝世了。近年来,余一中、蓝仁哲、王永年、钱春绮……一大批翻译大家正逐渐消失在文学的译林之中。这些翻译大师的经典作品,经历了两种文化奇妙碰撞与发酵,让更多的人沐浴异域文化的永恒芬芳,这是最接地气的时代精神。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随着老一辈文学翻译大师们的离去,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也渐渐跌入了青黄不接的困境。文学翻译何以为继?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翻译史可谓源远流长,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随着近代以来国力渐衰,文学翻译转变成为担负国民思想启蒙的重要文化象征。“五四”时期,鲁迅、郭沫若、茅盾、胡适、巴金、瞿秋白等一大批作家、革命家,几乎都是一面熟读西书,一面操笔翻译。借异域之文学,再铸国人精神之魂,是当时的文学翻译主将们苦苦追求的目标。
    然而,随着翻译需求与供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变形,文学翻译也逐渐走下神坛,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余人”。无论是译者队伍、译者心境,还是出版社、读者,各方都在时代变革中与近代以来100多年的文学翻译传统默默地划清界限。无论是19世纪末林纾、严复的风光无限,还是20世纪末季羡林和傅惟慈的寂寞坚守,在当今译界龙蛇混杂、泥沙俱下的混乱状态下,两者都显得颇为另类。
    这其中,译者的选材、态度问题颇大。新文化运动中语言革新、思想革新的翻译标准,如今让位于“市场标准”,一些译者甚至没有标准,只要报酬和交稿期限合适,什么作品都敢译。出版市场也显得急功近利。一些出版社在网络电子文本和网络书店的挤压下拼命压成本、缩周期,一旦瞄准选题或买下版权,便快速译出进入市场,抢译、赶译现象丛生。
    读者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也变得更为“务实”。消费市场里职场谋略、托福雅思等图书大行其道,部分愿意阅读文学翻译作品的读者则对译本质量要求不高。此外,翻译的地位较低。即使是像屠岸、草婴、张谷若这样的大翻译家,许多读者都知之甚少。即便像王永年这样的老一辈翻译家,花了近两年时间翻译的《博尔赫斯全集》,稿费也不到2万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