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旋风中的升降——《尘埃落定》发表15周年及其经典化(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当代文坛》2013年5期 王一川 参加讨论

    二“旋风”形象与革命世纪
    但是,我的问题在于,就是这样一位憨而智的神奇人物,最终也没能逃避那走向毁灭的悲剧性命运。原因在哪里?这就触发了我的另一点新品味:小说中关于“风”或“旋风”的描写。它们在这次重读中竟意外地给了我更加新鲜的印象。小说中每每写到“风”或“旋风”时,似乎都有某种特定的用意在。风的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颇类似于月亮形象在张爱玲的《金锁记》等小说中的作用,如烘托情境、塑造人物、揭示历史大趋势等。
    一翻开《尘埃落定》第一章第一节野画眉,就可以读到下面的描写:“所有的地方都是有天气的。起雾了。吹风了。风热了,雪变成了雨。风冷了,雨又变成了雪。天气使一切东西发生变化,当你眼鼓鼓地看着它就要变成另一种东西时,却又不得不眨一下眼睛了。就在这一瞬间,一切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第4页)风类似这样在小说里多次出现,起到与主人公命运相关联的作用。我的感觉是,这样的风、特别是旋风,绝不是无缘无故地刮起来的,而总是带有一种隐喻意味——它似乎就是现代中国的彻底决裂式的、摧枯拉朽般的革命世纪或革命时代的隐喻。在这样一股股强劲的革命之风吹拂下,所有的一切都会变样。
    第37节当翁波意西失去了舌头、傻瓜二少爷决定不再说话时,有这样的描写:“太阳下山了,风吹在山野里嚯嚯作响,好多归鸟在风中飞舞像是片片破布。”(第292页)这风显然正是历史的变化的风,风中的破布恰是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的暗喻。又写道:“风在厚厚的石墙外面吹着,风里翻飞着落叶与枯草。”这里的风以及风中的“落叶与枯草”,产生的修辞作用是一样的。“风吹在河上,河是温暖的。风把水花从温暖的母体里刮起来,水花立即就变得冰凉了。水就是这样一天天变凉的。直到有一天晚上,它们飞起来时还是一滴水,落下去就是一粒冰,那就是冬天来到了。”(第293页)这里的风绝不是人们通常用来烘托积极的、肯定性的或上升意味的风,而是相反的消极的、否定性的或下降的风,它指向的是生物界的枯败的冬季而非欣欣向荣的春季。
    小说中更有意味的毕竟还是“旋风”。第46节“有颜色的人”写道:“一柱寂寞的小旋风从很远的地方卷了过来,一路上,在明亮的阳光下,把街道上的尘土、纸片、草屑都旋到了空中,发出旗帜招展一样的噼啪声。好多人一面躲开它,一面向它吐着口水。都说,旋风里有鬼魅。都说,人的口水是最毒的,鬼魅都要逃避。但旋风越来越大,最后,还是从大房子里冲出了几个姑娘,对着旋风撩起了裙子,现出了胯下叫做梅毒的花朵,旋风便倒在地上,不见了。”(第372页)这股携带着“鬼魅”的而又需要“梅毒”才能抵挡的旋风,似乎正是历史的无常命运的绝妙隐喻。
    最后一节第49节“尘埃落定”这样写道:“一小股旋风从石堆里拔身而起,带起了许多的尘埃,在废墟上旋转。在土司们统治的河谷,在天气晴朗,阳光强烈的正午,处处都可以看到这种陡然而起的小小旋风,裹挟着尘埃和枯枝败叶在晴空下舞蹈。”这样的旋风的意义已经显而易见了。“今天,我认为,那是麦其土司和太太的灵魂要上天去了。”这不正是横扫土司制度的革命的旋风吗?“旋风越旋越高,最后,在很高的地方炸开了。里面,看不见的东西上到了天界,看得见的是尘埃,又从半空里跌落下来,罩住了那些累累的乱石。但尘埃毕竟是尘埃,最后还是重新落进了石头缝里,只剩寂静的阳光在废墟上闪烁了。”只要联系小说的整个语境来体会,这股旋风的意义就更清晰了:它并非一般的笼统的历史宿命隐喻,而是仿佛与中国及世界的历史兴亡大势——革命的世纪紧密相连。你看,它竟具有区分两种不同物质的神奇力量:让看不见的轻灵的物质上升,而让看得见的尘埃降落,从而给予这个世界的走向及其结局以支配。
    也正是这股旋风,最终有力地推动傻子二少爷走向仿佛是前世命定的毁灭的归宿:“我看见麦其土司的精灵已经变成一股旋风飞到天上,剩下的尘埃落下来,融入大地。我的时候就要到了。我当了一辈子傻子,现在,我知道自己不是傻子,也不是聪明人,不过是在土司制度将要完结的时候到这片奇异的土地上来走了一遭。”旋风具有神奇的区分精灵与尘埃的效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这里一再出现的旋风,正是历史兴亡大势的实际执行者。也就是说,旋风代表的是全球历史兴亡大势,简称历史大势,其主旋律则是革命。置身于这种可以决定一切的历史大势中,无论如何灵异的憨而智的智者如傻瓜二少爷,都无法逃脱被历史潮流“裹挟”的命运。
    读到这里,我想就可以进一步回答这部小说之被经典化的疑问了。无论个人如何憨而智,都无法逃避被遍及全球的革命“旋风”所无情摧毁的命运。正像巴尔扎克笔下的鲍赛昂子爵夫人等没落贵族一样,在无情的历史大势的“旋风”般“裹挟”下,他们难道有更好的命运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