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迎向诗意“空白”的世界——论现代汉语新诗咏物形态的创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江汉学术》2013年3期 颜炼军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现代汉语新诗自诞生起,就不再拥有古典诗所依靠的“原道”、“征圣”、“宗经”等形而上学基础,因而陷入了诗意“空白”的困境。在创建新的抒情主体,抒写新的世界的过程中,汉语新诗人创建了两类不同于古典诗歌的咏物形态:一类是在词语的建筑和发明中,寻找和经营“空白”,它们在咏物诗中常以否定式或悖论式的修辞策略进行诗意言说,对词与物的关系作了各种尝试和探索;一类则努力将来自革命的、民族主义或政治乌托邦的意义和声音本体化,作为咏物的基础,形成了一套影响巨大的意象结构。
    【关 键 词】现代汉语新诗/抒情主体/诗意“空白”/咏物/意象结构
    【作者简介】颜炼军,男,普米族,云南大理人,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一、绪论
    汉语新诗一直在努力走出古典诗传统退场后诗意“空白”的困境。其重要表现之一,是现代汉语新诗写作中对如何咏物的思考。汉语古典诗中的咏物诗,多为诗人的主体写照,比如屈原的《橘颂》开启的咏物自喻传统。在古典诗中,诗人的主体形象是清晰的,咏物诗往往就是主体与物性之间的直接投射,即陈世骧谈论古典抒情传统时说的“文学切身地反映自我影象”[1]。具体表现诗人对物的抒写,对应着一套成熟的感物言志方式,比如“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2]。
    由于现代汉语新诗的创建与现代中国人的主体重建几乎同时发生,新诗咏物形态的创建,也与诗人主体的重建相辅相成:新诗咏物展开诗意的限度,取决于现代诗人主体心智的成熟度,反之,咏物的诗意建设,也会促进现代中国诗人的主体性重建。
    我们可以在中西诗歌比较的背景下看新诗的咏物问题。在近代以来的全球化过程中,中西现代诗歌面临的问题有相似的背景:即,古典诗的言说内容和言说形式不再无条件地有效。在西方现代诗中,这普遍表现为对神性“空白”的修辞,即如何抒写尼采所说的上帝“死”后“虚无主义的降临”[3]——这是自象征主义以来整个西方现代诗歌的重要写作主题;而在现代汉语新诗中,则表现为对失去古典诗所依赖的形而上学基础(比如,刘勰说的“原道”、“征圣”、“宗经”①)之后的“空白”的抒写。在古典诗歌与世界的亲密关系解体之后,现代汉语诗人如何迎向诗意“空白”的世界,重建汉语的诗性空间,成为汉语新诗切实的困境。因此,现代汉语新诗的发生,在经历了由语言变革引发的文化运动的同时,开启了创造白话汉语诗意的运动。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现代汉语新诗创建咏物形态的过程。
    以研究想象力诗学著称的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曾按亚里士多德的划分模式,将想象划分为形式想象和物质想象。他认为,在诗学阐释中,后者常常被忽视,而物的形象常常是想象的直接体现。他说“诗歌形象是一种物质”[4],也就是说,诗歌形象的重心之一在于,在词语中创建物的言语形象,即诗歌的咏物形态。汉语新诗中的物,如何逐渐具备不同于古典诗歌意象的咏物形态,成就汉语新诗的物质特征,是一个值得展开讨论的话题。
    下面,我们将通过重释现代汉语新诗中如蝴蝶、圆宝盒、旗帜等一些经典意象,来勾勒汉语新诗咏物形态创建大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其基本特征和类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