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读李辉散文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报》2012年9月6日 孙绍振 参加讨论

李辉的散文充满了动人的史料,但是,一些人士把它称为“史料散文”则大谬不然。对于史料要有所分析,同样的史料在不同的散文可能构成不同的档次。李辉的可贵在于,新闻记者职业身份并没有成为他从历史高度俯视当下的障碍,他善于从当时琐碎的细节中预感到日后的历史意义,哪怕面对一张会议日程表,一件色彩鲜艳的外衣,他也感受到其中恩怨积淀的意味和对未来的价值的索引。就是凭着这样的深度洞察,他轻而易举地把读者带到当年特殊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去,还原出往昔岁月的精神密码,揭示出因为拉开时间距离才显现出来的意义。
    这样做,他是自觉的。
    他在《向左走,向右走》中这样写:“随着人们各自记忆的过滤与淡忘,曾经让当事人倾情关注、无比亢奋与慷慨激昂的一些文坛往事,无论大或小,巨或细,已不大再能引起今人的激动……在历史演进过程中,这一情形的出现不知是否为一种常态。譬如,我们谁能设想三十年乃至更远的日子之后,那时的人们又该以什么目光审视今天、以什么语气谈论今天?”
    正是对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感和现场感开合自如,使得他的文章,比之他的同行在姿态上要高瞻远瞩。
    如果光是从这样的角度看李辉散文,只可能感受到其中文化历史价值。他写的是散文,而且还是文学性的散文,而不是报告文学,甚至也不是他一度奉献过生命的传记。传记必须忠于史实。中国的史学传统,就是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无言无事,则无以记。史家笔法,只能在记言记事中寓褒贬,这对于他的才智来说,实在是不够自由。故他的最高成就还是文学性更强的散文。固然,他在乎历史,但是,他显然更在乎文学。光在乎历史,可能把目光聚焦在群体大事上,凝神于外在的言论和行为上。但是,他的努力恰恰在突破外在的言论和行为,追寻与之并不一致的内在精神的奥秘,从历史宏观视野中对个人作微观的剖析。探索那对于历史来说,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的、私密的,包括未曾见诸文字和声音的心灵的微波:从蛛丝马迹到片言只语,都是他不倦开拓的精神矿藏。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史料只是他文章的显性的表层,如果他满足于这样的表层,就和一般新闻记者没有什么区别了。他引人瞩目之处就在于,他追寻着隐性的个体精神线索。这样,他就写出了关于周扬、冯雪峰和瞿秋白等具有震撼力的宏文。
    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历史人物。他的追求显然要超越历史的价值。在《凝望雪峰》中,他这样宣告:关于冯雪峰争论的是非曲折,自有党史专家研究,无须我多花笔墨。我着眼的是一个特殊的文人性格。他对于史学和文学价值的区别是很自觉的。
    正是因为这样,单向度的历史人物在他的笔下就变得富于立体的层次感。在《凝望雪峰》中就出现了三个冯雪峰,一个是作为一个献身政治理想而又遭遇沉冤的冯雪峰,一个是在生活中(在朋友、儿子眼中)的率真、暴躁带着流浪汉气质的冯雪峰,另外一个是他自己理解的冯雪峰。对于瞿秋白也一样:一个是人所共知的慷慨就义的英雄,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的政治家瞿秋白,一个是对自己才华自信的文人的瞿秋白。一个是李辉心目中艰难解密的瞿秋白。而他对历史人物解密的过程,也是对他自己心灵解密的过程,作为文学的主体性,在对象上打上自我独一无二的烙印,这条层次是不可忽略的。例如对瞿秋白,他先从仰视的角度看待政治的英雄,继而对两者的矛盾发生困惑。最后,和盘托出了他所理解的瞿秋白:为政治理想而牺牲的烈士,却为政治所摆弄,对政治厌倦、悲观、无奈。从政治的角度来说,这是灰暗的,但是,他却以为做一个人,更显示他生命的完整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是把这一面隐藏起来,而是坦然宣示出来,也是一种英雄气概。对于周扬的书写思路也是一样的。不过他强调的是,周扬不像瞿秋白那样,把自我隐痛坦然地公之于世,哪怕是新时期,他在行为上已经忏悔,在理论上坚决反思而获得广泛称道、谅解之时,在他为邓拓遗文作序之际,他也仍然遵循着理想的共产党人的“组织原则”,对个人的内心三缄其口。但是,恰恰在这一点上,激发了李辉道破了自己的追求,乃是对人的内心立体性的追求。

责任编辑:晓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