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学界对这位汉末东吴名臣的《易》学贡献多有述及,却罕有对其贬谪文化史贡献之探讨。据《三国志·吴书·虞翻传》,由于直言获罪,虞翻被贬岭南十八年,在这瘴疠之乡,他幽愤愁郁,云:“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虞翻此叹对后代士人影响较大,“自恨疏节,骨体不媚”是他的气节观,“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则体现了他的知己意识。这一感叹所发出的历史背景和他本人的人生遭际,不仅是我们横向考察汉末社会与虞翻本人的切入点,也是我们纵向考察古人气节观与知己意识形成、发展的重要材料。 据今存史料来看,在先秦时期,“媚”已有喜爱、逢迎阿谀两层意思,且运用到君臣关系时,“媚”字多有阿谀逢迎之意。汉末兴起了品评人物的风气,而相术与品评人物关系甚紧。两汉相术中的骨相说影响甚大,汤用彤先生就说“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玄学论稿·言意之辨》)。汉末三国骨相说依然风行,虞翻乃汉《易》学名家,并精于占卜、医术等,说他通相术合情合理。在被贬岭南之后,虞翻自谓“自恨疏节,骨体不媚”,乃指自己因骨骼连接处不细密为恨,此乃骨相不好,言下之意指自己不肯逢迎君主,此叹表现的是一种枉贬的无辜与不被重用的不遇心态。据检先秦两汉典籍,在虞翻之前,“骨体”二字连用还不含气节之意,此时,“骨体”指人(包括动物)的骨骼,被相术传统引申为骨相,代指相貌气质。且“骨气”“气骨”等词汇,在虞翻之前,也常被医籍、相书等采用,所取的也是骨架躯体的原初义项以及气质相貌之意。 虞翻被贬后,首次将“骨体”与“不媚”连用,此时这两个词就进入了新的语境,开始含有气节之意,象征着一种顽强不屈的独立人格精神。在虞翻首次将“骨体”与“不媚”连用表达气节观之后,对此含义进行继承与发扬的后人不少,其中属韩愈影响最大。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韩愈因论佛骨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后量移袁州,途径韶州作《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云:“久钦江总文才妙,自叹虞翻骨相屯。”虞翻因论神仙事被贬交州,韩愈因论佛骨事被贬潮州,一论道,一论佛,都是因为直谏枉贬,何其相似!“骨相屯”所取的乃是“屯卦”之“屯”(读zhūn ),“屯卦”乃下震上坎,震为雷,坎为雨,雷雨交加,是风险之喻,形容环境恶劣。韩愈将自己比喻成虞翻,喻仕途多舛。由于韩愈的文学史地位,韩诗被大量接受,后世取“骨相屯”入诗文的例子数见不鲜。除了韩愈“骨相屯”的表达被广泛接受之外,后人还有“虞翻骨”“虞翻骨相”等表达,诸例亦多。 南宋戴埴《鼠璞·傲骨》载:“唐人言李白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李白是有唐一代极为重要的士人,其狂气、傲气为后人痴迷。宋陈师道《和饶节咏周昉画李白真》:“袖手犹怀脱靴气,岂是从来骨相屯。”清张家榘《是日集于筱岑寓舍小酌弹琴叠前韵》:“半生骨相虞翻薄,千首诗篇李白狂。”诸诗将李白的傲气与虞翻尚气并言,道出了某种内在的承继关系。南宋就有了用“媚骨”表现气节的例子,如方岳《通杨左司劄》云“某生无媚骨,与世少谐”,所要表达的就是一种与世枘凿的处事性格,其背后隐藏的是不愿同流合污的气节观。所以说,唐宋时期,“傲骨”“媚骨”等词用来表达不肯谄媚逢迎的气节观念的用法已经成熟。这些词汇,应该是虞翻“骨体不媚”之叹的一种缩语与衍化,尤其是“媚骨”一词对“骨体不媚”的承继较为明显。后世还有直接以“骨体”表现气节的诗文,这也是明显地承继了虞翻“骨体不媚”的感叹。 虞翻直谏被贬具有示范性,后世因为直谏被贬的士人往往引用虞翻之贬来表达自己的枉贬,体现的是一种不卑不亢的气节观。如前面已经谈到过的唐代韩愈,宋代苏轼也是有名的贬谪士人,其《广倅萧大夫借前韵见赠复和答之》云“生还粗胜虞,早退不如疏”。苏轼被贬多次,就是因为对气节的坚守,由于不肯随附结党,故为众人不和。后世众多贬臣,往往因为政见相龃龉而被贬,他们直谏被贬,与虞翻一样,大都是尚气的体现。如清初王嗣槐《喜吴汉槎塞外还和益都相国韵》云“去如屈子悲长放,归似虞翻气不除”,将屈原、虞翻两位贬谪名人并言,且突出了虞翻尚气,可见虞翻气节观在贬谪文化史上的影响之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