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2013年诗歌:“让诗歌,记得住乡愁”(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2014年1月27日 霍俊明 参加讨论

    诗歌传播方式的探索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新媒体的时代,在娱乐、消费的多元文化选择尤其是手机APP、微博和微信形成的“粉丝文化”和“中产趣味”中,年轻的读屏一代倾听诗歌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基本丧失了艺术听觉的能力,而以往单纯的诗歌朗诵会和一般的诗歌沙龙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时代发展和公众对于文化创新的精神需求。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的飞速发展,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出现了诗歌与公共空间大众结合的崭新形式。
    早在2011年,由陈传兴、陈怀恩、杨力州、林靖杰、温知仪5位台湾导演执导的诗人纪录片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就以影像视觉化的方式对诗歌传播形式予以大胆突破。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探索被誉为台湾21世纪最重要的文学记录,文学与电影的火石交汇,使这部作品成了台湾影坛最深刻的文学电影之一。而在大陆,诗人既希望表达自我灵魂的诉求和对社会的关注,同时又希望更多的人来理解诗歌。但是,当他们的诗歌真正进入了公共空间和所谓的“大众”的时候,他们反而有些不适应甚至是非常尴尬。真正进入广场和公共空间的时候,诗人又不知道该如何传达。当2013年“第一朗读者”(第二季)第一场活动在深圳中心书城举办的时候,当成百上千的市民坐在台阶上时,很多诗人、评论家和专业朗诵者都蒙掉了。这些“大众”不再只是大学生,不是诗歌学的博士、硕士,也不是专业的阅读者,他们就是市民,有老太太、老大爷,还有很多小朋友。很多市民抱着孩子站着看活动。面对这一切,你如何让你的诗和他们发生关系呢?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诗歌?以什么样的形式来传播诗歌?
    2013年,诗歌跨界传播的代表性活动是深圳诗人从容发起的“第一朗读者”,国内第一个诗歌跨界传播基地也在深圳剧协诞生。“第一朗读者”充分利用其他艺术形式,通过读诗、演诗、歌诗、评诗的多样化方式以及强烈的现场感和多元互动进行诗歌跨界传播的探索与实验。诗歌跨界既是对诗歌传播形式的拓展,又是利用立体化的艺术手段二度阐释和再造诗歌的空间。“第一朗读者”在深圳中心书城、深圳大学、剧场、美术馆以及“飞扬971电台”这样的公共空间实现了诗歌与大众的互动与相互理解。这种尝试将诗歌推向各个阶层和群体,真正在公共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有效传播诗歌,使受众最大可能地接触诗人和诗歌。这在很大程度上以大众化和公共化的方式促进了当代诗歌的大众传播和经典化,消除了一般意义上朗诵会和沙龙与公众之间的隔膜,从而在新媒介文化语境下对诗教传统予以创造性接续。多样化舞台形式对诗歌的重新理解和阐释以及诗人与公众在现场的直接对话和碰撞都使得诗歌利用新媒介的跨界传播成为现实。西川就“第一朗读者”活动指出,“我在国内外参加过很多诗歌活动,像这样具有先锋精神的综合性艺术表达现场只有深圳能做到,只有具有戏剧经验的团体能做到。”这一特殊的跨界诗歌活动真正突破了一般的诗歌朗诵会和小圈子诗歌沙龙的封闭性、狭隘性和精英性,真正打造了新世纪文化语境下诗歌传播的新形式。
    关于诗歌如何与大众和学生教育结合已经成为近年来诗歌界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平台的“为你读诗”、“睡觉前读一首诗”、广东的小学生诗歌节、中华校园诗歌节、成都志愿者全媒体平台承办的2013“关爱农民工子女·名师一堂课”大型志愿服务活动,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