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王本朝:白话文运动中的文章观念(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 王本朝 参加讨论

    注释:
    ①郭豫衡:《精神解放和文章的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
    ②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60页。
    ③周作人:《文学革命运动》,《周作人散文全集》第6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5页。
    ④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胡适文集》第3卷,第280页。
    ⑤胡适:《论小说及白话韵文》,《胡适文集》第3卷,第38页。
    ⑥⑦傅斯年:《怎样写白话文?》,《新潮》第1卷第2号,1919年。
    ⑧叶圣陶:《怎样写作》,《叶圣陶集》第15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81页。
    ⑨刘复:《中国文法通论》,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79页。
    ⑩鲁迅:《答曹聚仁先生信》,《鲁迅全集》第6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79页。
    (11)鲁迅:《做文章》,《鲁迅全集》第5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56—557页。
    (12)周作人:《作文难》,《周作人散文全集》第9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24页。
    (13)周作人:《国语文学谈》,《周作人散文全集》第4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84页。
    (14)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981页。
    (15)胡适:《五十年中国之文学》,《胡适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387页。
    (16)钱玄同:《〈尝试集〉序》,《钱玄同文集》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0页。
    (17)傅斯年:《怎样写白话文?》,《新潮》第1卷第2号,1919年。
    (18)鲁迅:《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第4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19)鲁迅:《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第4集,第15页。
    (20)周作人:《文学革命运动》,《周作人散文全集》第6卷,第101页。
    (21)周作人:《文学革命运动》,《周作人散文全集》第6卷,第102页。
    (22)郑振铎:《五四以来文学上的论争》,《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51页。
    (23)王敬轩(钱玄同):《文学革命之反响》,《新青年》第4卷第3号,1918年。
    (24)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钱玄同文集》第1卷,第166页。
    (25)钱玄同:《赞文艺改良附论中国文学之分期》,《钱玄同文集》第1卷,第1页。
    (26)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0页。
    (27)林纾:《应知八则》、《论文十六忌》,《春觉斋论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73—115页。
    (28)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
    (29)林纾:《论古文白话之消长》,《林纾选集》(文诗词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8页。
    (30)林纾:《致蔡鹤卿书》,《林琴南书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7页。
    (31)林纾:《畏庐续集·送大学文科毕业诸学士序》,《林琴南文集》,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20页。
    (32)林纾:《论古文白话之消长》,《林纾选集》(文诗词卷),第158页。
    (33)吴宓:《学衡杂志简章》,《学衡》1922年第1期。
    (34)胡先骕:《中国文学改良论》(上),《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第103页。
    (35)章士钊:《答适之》,《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第220页。
    (36)瞿宣颖:《文体说》,《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第202—203页。
    (37)胡适:《逼上梁山》,《胡适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450—477页。
    (38)朱我农:《通信》,《新青年》第5卷第2号,1918年。
    (39)周祜:《通信》,《新青年》第6卷第2号,1919年。
    (40)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第3卷第3号,1917年。
    (41)“文法”和“语法”的含义有区别。刘半农认为“文法”是“根据了某种语言的历史或习惯,寻出个条理来,使大家可以知道,怎样的采用这种语言的材料,怎样的把这种材料配合起来,使他可以说成要说的话”。(刘复:《中国文法通论》,第2页)郭绍虞认为:“文法偏于论古,语法重在适今;一论文字型的文学,一论语言型的文学”。(郭绍虞:《再论文言白话问题》,《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79页)
    (42)胡适:《通信》,《新青年》第5卷第2号,1918年。
    (43)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适文集》第3卷,第20页。
    (44)钱玄同:《通信》,《新青年》第6卷第2号,1919年。
    (45)钱玄同:《〈尝试集〉序》,《钱玄同文集》第1卷,第85页。
    (46)钱玄同:《〈尝试集〉序》,《钱玄同文集》第1卷,第90页。
    (47)秦弓:《五四时期反对派的挑战对于新文学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2期;陈方竞:《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48)陈独秀:《答胡适之》,《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第241页。
    (49)常乃惪:《通信》,《新青年》第2卷第4号,1916年。
    (50)蔡元培:《国文之将来》,《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57页。
    (51)蔡元培:《国文之将来》,《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358页。
    (52)钱玄同:《通信》,《新青年》第3卷第5号,1917年。
    (53)贺汪泽:《五四时期文章观念的变革与重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
    (54)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第3卷第3号,1917年。
    (55)刘半农:《应用文之教授》,《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第97页。
    (56)刘半农:《应用文之教授》,《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95页。但该段在收入《半农杂文》时却删除了“青菜黄米”和“一英里”,并将“肥鱼大肉”改为“精美宴席”(《半农杂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52页),反而没有那么形象生动了。
    (57)陈平原:《学问该如何表述——以〈章太炎的白话文〉为中心》,《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7—206页。
    (58)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朱自清全集》第2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3页。
    (59)郭绍虞:《新文艺运动应走的新途径》,《语文通论》,上海:开明书店,1941年,第88页。
    (60)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文集》第3卷,第61页。这里,用“国语”而不用“白话”,也有胡适在策略上的考虑,“把‘白话文学’正名为‘国语文学’,也减少了一般人对‘俗语’,‘俚语’的厌恶轻视的成见”。(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胡适文集》第3卷,第289页)
    (61)钱玄同:《通信》,《新青年》第3卷第6号,1917年。
    (62)朱经农:《通信》,《新青年》第5卷第2号,1918年。
    (63)周作人:《理想的国语》,《周作人散文全集》第4卷,第288—289页。
    (64)刘半农:《复王敬轩书》,《新青年》第4卷第3号,1918年。
    (65)茅盾:《读〈呐喊〉》,《茅盾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395页。
    (66)郑振铎:《语体文欧化问题与东华先生讨论》,《郑振铎全集》第3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14页。
    (67)鲁迅:《玩笑只当它玩笑》(上),《鲁迅全集》第5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48页。
    (68)鲁迅:《关于翻译的通信》,《鲁迅全集》第4集,第391页。
    (69)鲁迅:《中国文与中国人》,《鲁迅全集》第5集,第382页。
    (70)鲁迅:《作文秘诀》,《鲁迅全集》第4集,第629页。
    (71)鲁迅:《人生识字胡涂始》,《鲁迅全集》第6集,第306页。
    (72)胡适:《什么是文学》,《胡适文集》第3卷,第165页。
    (73)梁绳袆:《通信》,《小说月报》第13卷第1号,1922年。
    (74)胡适:《通信》,《小说月报》第14卷第4号,1923年。
    (75)茅盾:《通信》,《小说月报》第13卷第1号,1922年。
    (76)周作人:《国粹与欧化》,《周作人散文全集》第2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16页。
    (77)周作人:《〈桃园〉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5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07页。
    (78)周作人:《〈桃园〉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5卷,第507页。
    (79)周作人:《〈枣〉和〈桥〉的序》,《周作人散文全集》第5卷,第765页。
    (80)周作人:《〈燕知草〉跋》,《周作人散文全集》第5卷,第518页。
    (81)刘复:《中国文法通论》,第80页。
    (82)茅盾:《进一步退两步》,《茅盾全集》第18卷,第445页。
    (83)郑振铎:《新文学观的建设》,《郑振铎全集》第3卷,第436页。
    (84)陈独秀:《随感录》,《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第421页。
    (85)陈独秀:《答曾毅》,《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卷,第328页。
    (86)郑振铎:《文学的定义》,《郑振铎全集》第3卷,第394页。
    (87)鲁迅:《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6集,第96页。
    (88)茅盾:《进一步退两步》,《茅盾全集》第18卷,第446页。
    (89)胡适:《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胡适文集》第3卷,第133—134页。
    (90)鲁迅:《伤逝》,《鲁迅全集》第2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14页。
    (91)王水照、朱刚认为,五四新文学革命给中国古代文章学带来沉重的打击,文言文被白话文所代替,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受到忽视;“杂文学”观念转化为“纯文学”观念,而无法真正把握中国文学史的民族特点。传统文章学被新文学批评观和学术观所遮蔽,造成中国古代文章学史学术链的断裂,严重影响了这一学科的建构与发展进程。(王水照、朱刚:《三个遮蔽:中国古代文章学遭遇“五四”》,《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该文也作为“序言”收入《中国古代文章学的成立与展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92)朱自清:《什么是文学?》,《朱自清全集》第3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61页。
    (93)茅盾:《中国文学不发达的原因》,《茅盾全集》第18卷,第97页。
    (94)刘咸炘:《语文平议》,《刘咸炘学术论集·文学讲义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7页。
    (95)钱玄同:《新文体》,《钱玄同文集》第1卷,第300页。
    (96)周无:《诗的将来》,《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343页。
    (97)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叶圣陶集》第13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