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文字的流变 从甲骨文的研究现状中,可以推测出在古文字的流变中,产生影响的方面会有很多。其中,以主观和客观方面为主。在主观上,是古文字内部的分化与融合,在与各个地方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字交流中,慢慢的增变、衍化,在社会日益发达的历史中,其更新的速度或者说变化的速度最快。客观上,统治阶级对于它的利用,宗教信仰,祭祀仪式,宗庙制度,文字制度的颁布,文字内容的分类,生产技术的提高,都会对古文字的流变产生影响。 但是,从这些影响中,也渗透出了古文字流变的发展轨迹,实际上,是与甲骨文的发展有着类似之处的。从最原始的仅仅为单一的词性,单一的内涵;到意义的丰富,有意义的构建、组织、与整合;再到对文字内涵的延伸;慢慢的不同的文字组合所形成的不同文体的规范;由简单的日常语言到繁杂的书面语言的转变,都是在这其中得到了很好的彰显。从一个影响较大的都城为中心圈,慢慢的文字向四周漫延、扩散,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和识别古文字;再到文字的保守与流通,在繁荣的城市中更新脚步在逐渐加快,而在偏僻的农村等郊区,则保存得较为原始。从符号到有意义的发展,从少数上层人士的专用到普通大众的使用。这是一个时代与历史的发展,促进了古文字的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文字的流变,不仅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交流息息相关,而且还与当时整个的社会状态紧密相连。殷商系文字中的甲骨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综上所述,可见殷商系文字中的甲骨文研究现状,也是古文字流变中的一种背后发展。作为古文字中的一种,甲骨文发展的基本状况与古文字发展的基本状况有着相同之处。其流变的轨迹与脉络都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动态中,得以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罗振玉文字学之研究,谭飞,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2、《古文字学导论》,唐蘭,齐鲁书社出版发行,1981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1988年11月第1版,2013年7月修订版,2014年7月北京第23次印刷; 4、《史记》,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1965年版; 5、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朱凤瀚,历史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1997年第1期; 6、二十一世纪甲骨文研究之展望,陈炜湛,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17卷,第2期; 7、甲骨文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展望,范毓周,史学月刊,1999年第一期; 8、唐兰之甲骨文研究,娄博,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