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不畏浮云遮望眼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魏玮 参加讨论

    “蹉跎莫谴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说到读书,自幼我就看一些中外童话、神话故事。稍大一些,父母教着背诗,也许全然不知诗中何义,却也能背得津津有味。等上了学,才慢慢开始接触各类名著,走进起承转合叙事世界,体会悲欢离合世间百态。
    渐渐长大了,有了理论方法的指引,读书不再是自娱自乐。为了考试,每读一本书,总希冀获取点什么,发掘出点什么,不是解剖作品结构,就是分析艺术特色,有时甚至就是按图索骥,本该享受的读书过程变得味同嚼蜡。可仍然还是热爱读书,之所以热爱,是因为我以读书为人生至高乐趣;而仅仅是热爱,则因为我自惭距以读书为生命的人生境界相差甚远。
    回顾自己的学生生涯,有这样一种体会:学生不会思考,上大学前如此,上大学后亦然。过度强调记忆,强化了学生作为研究主体“学”的一面,忽视甚至抹杀了“思”的方面,以致陷入无限循环的迷惘与混沌中却浑然不知。《论语》中早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胡适1960年在台南成功大学毕业典礼演讲时,为所有毕业的同学开了三味药,第一味是“问题丹”,第二味是“兴趣散”,第三味是“信心汤”。他说“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味的问题在身边”,是入世第一要紧的救命宝丹。在求知的进程中,对于僵化的已知的道理,我们要以研究者的身份不断质疑,如胡适所言:“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简单的非是即否的价值判断,使我们脑子里只存在朴素的二元对立,造成创造性空间的缺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