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用小说重写《汉书》——70’后青年学者、《亭长小武》作者史杰鹏访谈录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肖自强 参加讨论

    《亭长小武》故事提要
    西汉年间,豫章县发生抢劫案,受害者是大族卫氏。豫章县令王德组织很多老吏侦察,均无所得。退休老吏李顺向王德推荐自己的学生亭长小武,终于破获此案。原来卫氏竟然和广陵王有勾结。
    广陵王失败后,又派遣朱安世劫 持豫章都尉,也被小武击破。继而梅岭群盗数百人围攻县廷,想救走朱安世,小武矫诏发郡兵击破群盗。又引起丞相公孙贺的恐慌,因为公孙贺之子和朱安世曾有勾结。由于担心小武得到证据,丞相派人捕杀小武。
    广陵王翁主(相当于公主)刘丽都救走小武,继而他们在广陵日渐生爱,遭到楚王使者赵何其的嫉妒,赵怂恿广陵王杀死小武,但小武巧言利诱赵何其改变主意。
    赵何其去长安告发公孙贺谋反,却被廷尉严延年引用汉律,判处宫刑。而武帝征召小武入长安治理公孙贺案件,因有功再度擢拔为豫章太守。接着又被廷尉严延年举荐为京兆尹。
    小武射杀皇帝宠臣江充的弟弟江之推,按律当斩。赵何其趁机报复,胁迫刘丽都自杀。小武出狱后假装和江充和好,杀死赵何其。
    江充因为得罪过皇太子,担心以后会遭族诛,趁武帝生病,诬陷太子诅咒武帝。小武鼓动皇太子,发兵除去江充,终于为爱妻报仇。
    武帝大怒,击破太子军。太子兵败,不得出城。小武被昔日暗恋自己的侯门女子靳莫如所救,并借机帮助太子出城,却被属下檀充国出卖,只好自缢而死。
    阅读与成长
    肖:聊聊你的成长吧。
    史:我生长在南昌城的老居民区,后来搬迁到市郊,也即城市和乡村之间。居民区有点像苏童笔下的江南街巷,到处是湿漉漉的巷子,低矮的房子。
    肖:呵呵,从巷子走出来的学者和作家。你后来搞学问、写小说和你的童年生活有关系吗?
    史:好像没有太大关系。不过我童年生活的街上,有不少小人书书摊,花一分钱两分钱就可以看。我在那书摊上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样的连环画。家里没有什么书。这样的阅读可能培养了我对小说的兴趣吧。
    肖:你父母亲是干什么职业的?
    史:父亲是小学教师,母亲也没什么文化,是郊区农民。父亲虽然是小学教师,但也没什么书。他早年学的是理科,对小说等所谓的课外闲书深恶痛绝。
    肖:你看小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史:正儿八经看小说应该说是从大学开始的。以前眼界狭窄,地摊上的小说基本上谈不上是什么文学吧。大多已经记不大清了,有一本《神圣忧思录》,挺有印象的。其他的好像没有什么。(肖:那是报告文学。)还有就是古诗词,看得比较多。那时记忆力好,一首诗词看一两遍,就能背诵。其他的东西基本上没有机会看到。武侠小说,金庸的我很喜欢,其他人写的就没什么兴趣了。记得初中时老师还推荐过《高山下的花环》,但自己并没有去找来读的愿望。
    肖:在大学以前,你在教材以外的阅读量不算很大?
    史:是的,除了诗词,比如《唐宋词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等。
    肖:在中文系读本科,读了些什么?
    史:那时同学向我推荐《收获》、《十月》、《小说月报》之类。哦,记得上高中时也曾买过一本《小说选刊》,里面有篇刘震云的《单位》,还有一篇铁凝的什么小说,当时觉得也很好看,但是没去想和地摊文学有什么截然区别。(肖:你说的地摊文学指什么?)就是《金城》啊,《左江文艺》、《右江文艺》之类。
    肖:在大学里读的小说中有没有印象比较深的?
    史:苏童的小说,刘震云的小说,印象都很深,觉得他们的确写得很好。苏童的语言很有特点,比较唯美。而且内容我也很感兴趣,他写的苏州小巷和南昌的有很多相似之处。当然他的《妻妾成群》之类我不感兴趣,反而是《少年血》那样的儿童时光对我非常触动。
    肖:你把他的小说做了散文化阅读。
    史:我比较注重他的语言。
    肖:就像江南记忆,像梅雨季节。
    史:对对。真是那样。
    肖:刘震云的小说又怎么吸引你?
    史:刘震云写的官场小说、机关小说,都是非常生动的,语言也很有特点,有时很幽默。有些外国小说我也很喜欢,比如屠格涅夫的,狄更斯的,雨果的,还有《呼啸山庄》、《静静的顿河》之类。狄更斯的小说很幽默,非常有情节,我非常爱读。可能狄更斯对一些热衷纯文学的人来说不怎么样,但我觉得他很好。另外还有王尔德,语言很唯美。我读了很有感觉。
    想学王国维
    肖:大学四年,不管是文学和学术,有特别有记忆的事件吗?
    史:有的。最清楚的就是有一晚在图书馆看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非常震撼,感觉他写的那些思想就是我脑中所想的,于是接着找了王国维所有的著作来看。王国维研究范围很广,他搞甲骨金文,后来我也因此想报考古文字学的研究生。(肖:那是什么时候的事啊?)应该是大一大二的事。具体记不大清楚了。后来我买了本他的年谱,他走过的道路我记得一清二楚。从那时起我就逐渐培养了自己的古文字学兴趣。
    肖:那怎么会呢?你开始看的是王国维关于《红楼梦》的评论,这和古文字学的学术兴趣有什么关系?
    史:我在大二学《古代汉语》时,感觉要真正培养一个人的古文修养,学古代文学是无能为力的,而应该学“小学”,而古文字学和“小学”关系密切。
    肖:你想获得这种能力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学古文字学,想过没有?
    史:呵呵,想学王国维。
    肖:学王国维,可学的东西很多,为什么偏学这个?
    史:可能古文字学比较难吧,非常有挑战性。再说我那时喜欢篆刻。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开始自学篆刻,当时买了很多印谱。那时候还想学画呢,一度想考美院。(肖:为什么没学下去?)当时是想学下去的,但是我的老师说,学画的都是些二流子,考不上大学才去学画,你跟他们搞在一起干嘛。
    肖:先有篆刻兴趣,所以后来想学王国维时,就学他的古文字学?
    史:可能有这个因素。但也因为我当时觉得文学研究有点虚幻,我自己把握不住,而古文字学比较实一点。(肖: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大一曾经有一个学期都在看有关《红楼梦》的文章,凡是能找到的都看过。最后发现自己还是不知道怎么研究。
    肖:那你为什么看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非常震撼?
    史:那好像不是文学,感觉是哲学。(肖:古文字学真的让你觉得很实在?)对。不过后来我发现把古文字学当作一个专业来研究,也跟我起初的想法有点不同。我觉得研究古文字学很可怕,天天弄的都是坟墓里的东西。记得有一个晚上在北大四教古文字教研室看书,翻到马王堆女尸的材料,感到浑身胆寒。从此晚上一般不敢去了。有几次做梦,都梦见自己在墓道里走,旁边都是乱七八糟的竹席和篓子。不过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我就不在教研室看,我到教室里去看。
    写小说是为了跟同学打赌玩
    肖:你硕士期间,除了看古文字外,还看别的没有?
    史:很少看,因为专业压力太大。当然为了跟同学打赌玩,也写过两三篇小说,纯粹是玩。大多是短篇的,写童年时看到的市井生活,见过的人和事。也有想像的抗日题材的。
    肖:那基本上就是看古文字学的书?
    史:还有历史书看得比较多。除了《史记》是以前读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都是这段时间读的。还有一些经书、子书。印象最深的就是《汉书》,很喜欢,感觉很好,比看《史记》的感觉好。它蕴涵着热情,比较含蓄,不像司马迁热情张扬。它的文辞更加典雅。读《汉书》有助于增加“小学”修养。
    肖:你怎么没有培养出史学研究的兴趣?
    史:毕竟都有各自的专业界线。古文字已经够难的;如果真要研究历史,那就不是看几本史书的事,我知难而退。(肖:就是一种阅读的兴趣?)当然同时也是专业的需要,因为古文字是一个边缘学科,需要懂得一点历史。它和历史关系很密切。
    肖:你1997年硕士毕业来到北师大工作。一直在写小说吗?
    史:有几个短篇,比如关于西汉民间故事的写过两个短篇。其他关于市井生活的,写过几个短篇。春秋时代的,写过一个中篇。仅仅是写着玩,后来贴到网上。我2001年开始上网,以前是和同学之间互相写着玩,互相传阅。比如我写《关于老师的考证》,就是想把一些有趣的老师写出来供人一乐。
    肖:除了小说、学术论文,其他文体还写了哪些?
    史:随笔、杂文、散文、诗词都写一些,还有一些用文言文写的小品。文言小品,不是很大,几万字而已。诗词也不多,也只有几十篇。这些东西都是阶段性的,过了那个阶段可能就不玩了。
    肖:博士你念了什么专业?
    史:训诂学,跟古文字学关系也很密切。师从王宁老师,今年毕业。
    亭长小武:从执法者走向复仇者
    肖:这个长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史:去年2月,过年的时候。
    肖:你开始是在网上写了个短篇?
    史:是的。我们几个老同学搞了个网站“新学院”,大家写了东西都往上贴。
    肖:你以前放的几个历史短篇,他们有什么反响没有?
    史:有的人还是很喜欢的。他们觉得我和别人写的不一样,细节很真实,觉得我非常熟悉历史。
    肖:他们把它当历史看?
    史:如果历史小说完全是戏说,我相信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很多都会读不下去,会很反感。
    肖:那你后来怎么写长了?
    史:有人跟帖说,写成长篇吧,我就考虑把那个短篇写长。我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和耐心。所以一开始这个小说的名字也是很有趣的。之前我的两个类似的小说,一个叫《逃兵八狗》,一个叫《狱吏小华》,小明、小华都是小时候写作文常用的名字。不过叫《亭长小武》似乎不见人有异议,也就一直用下去了。
    肖:你总共写了多长时间?
    史:大概半年多。我每天花2-3小时写,写的时候拔掉电话线,不跟外界联系,写完了上传。完了后,就干自己别的事去。有时也会找些汉史方面的书来看,因为很多汉代生活细节,我并不能全装在脑子里;写作时看看汉史,就会更加熟悉细节,从而丰富小说的内容。
    肖:对历史情节的直接搬用多吗?
    史:很少,基本上是虚构的。
    肖:要在短篇的基础上变成长篇,有什么大架构没有?
    史:写第一章时没有,第二章开始想了个大略的架构,但后来也有不断的修整。不过修整不是很大,但对主人公来说就算大了,本来他应该活着,但是我让他死掉了。按照情节的发展,他只有死,否则我就不是写小说,而是写传奇。
    肖:当初你架构这个长篇的时候考虑哪方面的因素比较多?
    史:第一,我就是要写一个汉代的小吏是怎么发迹的。汉代以法律治国,儒术是表面的装饰。我就是要反映这种社会现状。第二,就是尽量多展示一点汉代生活场景。(肖:重大历史事件有没有写进来?)也有,最主要的借鉴就是戾太子谋反事件。其他的都是虚构的。还有第一章,直接借鉴的是张家山汉简里的一个案例。
    肖:汉代的政治法律有什么特点?
    史:法律很残酷,但是行政效率比较高,基本上来说,法律能执行得比较好。因为汉代什么都依照法律行事,行政成本不高。(肖:它依据的都是成文法吗?)还有案例。以前发生的案例都会被小吏们记在脑子里,需要的时候就要援引。碰到疑难案,长官就要招集小吏,问他们该怎么判。小吏们就要各抒己见,并援引律令和案例以为佐证。如果小吏不熟悉法律,就是不合格,就要斥退,当不了官。
    肖:皇室在法律体制中是什么位置?
    史:官员只对皇帝负责,其他的皇室成员没有权力。诸侯国国王都要听皇帝派出的官吏的,他们没有行政权力,也没有司法职权。他们偶尔会耍点诡计,夺取皇帝派遣来的官吏的权力,但这种情况不普遍。
    肖:国王平时说的话有法律作用吗?
    史:不可能,他只能管王宫里的事,出门归相和内史管。皇帝的诏书不一样,很有权威,但是他的诏书下达前,丞相等大吏具有否决权。不是所有的诏书都有法律效力。丞相等大吏可以说不合法律,不合情理,不合先帝的规矩,甚至不合儒家经义。
    肖:丞相反对皇帝,引用案例多吗?
    史:比较多。
    肖:你刚才说小吏发迹,在汉代这种情况多不多,一般能发迹到什么地步?
    史:很多,发迹到当上丞相、御史大夫这样的高官都有。九卿更不用说了。
    肖:你刚才说要反映汉代的政治法律情况,你怎么通过故事来反映呢?
    史:我就写主人公比别人更精通法律,所以能时时超过别人。同时他又学了点儒家经义,顺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时代潮流,迎合皇帝的需要。(肖:他一个小吏开始还达不到皇帝面前。)这就要靠情节推动,让他逐渐能到达皇帝跟前。比如从做小吏到做县丞,是因为他破获了疑难案,县令有职责上报他的才能,否则县令本人也有过失。上报了就会得到提升。
    肖:也就是说是通过制度来保障,使他能逐渐升上去,而不能简单地说是迎合皇帝的需要。
    史:是的。破获这个案件使他牵扯到丞相和广陵国谋反了。然后这个小吏就逃到广陵国,继而被征召为丞相长史,得到皇帝赏识,再封为豫章太守。因为严格执行律令,被廷尉举荐为京兆尹。继而得罪皇帝的宠臣江充,被江充陷害下狱。单纯按照能力,他并不是斗不过江充。只不过皇帝支持江充。皇帝本来就有个私心,想废掉原来的太子,立自己的小儿子。但皇帝又不能明说,只好假手江充来找太子的过错,以便有借口废立。最后主人公小武也明白了,吏治比自己想像的要黑暗,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遵循法律的;皇帝的意志还是皇帝的意志。
    肖:皇帝想重立太子,又不好直说,因为有个制度的约束,只好暗示自己的宠臣帮助,而小武又跟这宠臣对着干。他开始并没有想帮助太子,他只不过想执行国家法律,而客观上得罪了那宠臣。
    史:对,他就被江充陷害下狱了,而他妻子为了救自己的丈夫,就以通行的自杀方式来上书,为丈夫辩冤。皇帝本来也很赏识小武,就下诏赦免了他。但小武的妻子死了,他后面的行动就变成了复仇的内容。他要向那个宠臣复仇。他要干掉宠臣江充,就必须假手太子的力量。
    肖:法律到这个层面就不管用了,这个层面就是纯粹的政治层面。当用法律不能复仇的时候,他只能参加政治斗争。
    史:最后他依靠太子的力量复了仇。
    肖:算结局圆满,毕竟复仇了。
    史:但他自己也活不了了,太子最终打不过皇帝的兵马,兵败逃亡。皇帝下诏购赏太子,跟从他的谋反者全部要处死罪。小武和太子都自杀了。
    肖:现在来说汉代的生活场景、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你认为汉代在这些方面有什么特点?
    史:就是大家都想当官,当官很有荣耀,地位很高。但是当官有门槛,家里有一定资产的人才有资格。(肖:没有钱就当不了。这跟现代西方早期一样,有一定钱的人才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嗯,太穷的人就会老想着贪污,而汉代对贪污处罚相当严厉,条例也很细。
    肖:那汉代的文人情况是怎么样的?比如儒士?
    史:儒士也要学好法律才能当官。完全不懂法律的官吏可以说是不多的。
    肖:你肯定会写到当时人的吃穿住行。你写的时候,真实性如何?
    史:真实性应该没问题,因为我都是参考史书或者汉简记载的。汉简里记载了当时人的饭量、菜的品种等等。
    肖:你认为自己描写得非常全面吗?
    史:那也不至于。和情节牵涉到了的都会注意。
    肖:当时的人行动自由吗?活动范围以什么为单位?
    史:大概是以乡为单位吧,因为百姓要出远门,需要乡一级官员发通行证。根据尹湾汉简,东海郡的情况是平均每个乡下辖15个里,每个里管辖105户。当然这是人口比较多的地区。亭和乡不是同种类型和性质的行政系统。(肖:那倒不算太不自由。)不过每个里都有里门,一般百姓不经过里门是不可能进入自己家的。
    肖:那也比较严格。不过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可能管辖得没有这么严。这小说的情节有几条线索,有几个高潮?
    史:小高潮比较多,大高潮也就是两个,就像一般的电影情节。开始是主人公很顺利,一路克服障碍,步步高升,这就是一个大高潮了。然后失败,急遽下坠,最后是报仇成功,结束。
    肖:主人公前半是执法者形象,后半是复仇者形象。主人公开始复仇,作品已到了几分之几?
    史:三分之二,或者四分之三吧。
    肖:当政治高于法律的时候,可能就会使一个执法者形象变成复仇者形象。就像好莱坞大片,一个执法者,抓了暴徒总是被法官放走,于是他亲自去干掉那暴徒。现在我们就说说这小说包括一些什么故事母题。
    史:有侦破、审案、追杀、逃亡、发迹、三角恋爱、谋反、战争、复仇、叛卖、自杀等,各种传奇母题都包括了。
    肖:通过小吏的发迹及其命运史,写出了在一个使用法制但法制又不健全的时代中一个执法者必然的命运。当时的中国法治还是比较充分的,但它有自己的边界。这个边界,大人物才能玩;一个小民,只能在法治内生活,不能进入政治层面。
    语言、续集及其他
    肖:在语言方面你有什么追求?
    史:尽量简洁古朴。有的词语就是当时的词语。还有我自己拟的一些公文、诏书,尽量让它有汉代气息。
    肖:那叙事语言呢?
    史:保持平淡,和我以前写的短篇不同。以前调侃的居多。
    肖:简洁质朴,就是直接说故事?
    史:有心理描写,但修改时删了不少。
    肖:场景描写怎么样,多不多?
    史:还是有一些的,因为我把故事设在豫章郡,也就是我老家南昌。所以我可以很熟悉地描写风物。
    肖:就是把你自己家乡的风景写进去,写的时候也是用平实的语言写。
    史:是的。里面的人名则多直接搬用汉代《急就篇》里的人名,不是我自己编的。汉代人的取名有它自己的特点。有些人写汉代小说,我见他们取名就不对,因为汉代人不大可能取那样的名字。
    肖:你以后的计划是干什么?
    史:要写个续集长篇。
    肖:人死了,还写什么续集?
    史:以小武的一个侍从为主人公。
    肖:为什么要写续集,不写个新的?
    史:因为发生在豫章郡的还有不少事,我很想都写出来。
    肖:汉代还有很多生活没写出来,想趁机再写。那就是用小说重写《汉书》了。
    史:不敢这么说。
    肖:加上小说两个字,就无所谓了。我就用它作采访题目。你写完这个小说有什么新的体会?
    史:还是有收获的,首先培养了耐心。以前觉得写个几十万字非常难,做过之后发现也不是太难。只要有耐心。
    肖:这个小说有什么不足之处?
    史:因为首发在网上,所以语言有时候粗糙,不过在修改的时候,这些问题都改过来了。还有就是结构还不是太紧密,以后这种情况我就要尽量避免。
    肖:写作过程中网友意见有帮助吗?
    史:太大的影响也没有,但是有些小BUG被网友指出,让我受益匪浅。他们的热情对我的坚持也是很好的鼓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