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吴宏一:文学的交流与碰撞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新京报 newdu 参加讨论

    谈香港文学
    记者:你对香港文化或文学有什么看法?
    吴宏一(以下简称“吴”):香港的文化或文学是很有特色的,跟台湾文学或内地文学有不同的地方。不能讲香港没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是饮食文化,这种文化相对来讲 是一种比较普罗大众的文化,文学作品也一样。
    记者:这种文化基础上,作家的生存状态如何?
    吴:香港的艺术工作者和文学创作者是比较辛苦的。在香港社会里从事这种行业的人,我们应该多少表示一些敬意和同情。要在香港这种商业社会里从事文艺工作,生活压力是很大的。
    记者:有一类是卖文为生的专业作家,像李碧华、林燕妮、亦舒,他们的作品成就如何?
    吴:我们不应该用传世文学作品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他们还在创作过程中,焉知未来他们会不会有传世的作品。他们卖文为生,可是等到他们的生活安定之后,我相信一定能写出好的作品来。这一类的作家,大家读的时候可能只是用一种消遣的心态。
    记者:还有一类是报人,他们创作的作品也不容忽视,你是如何看的?
    吴:报人是香港文学重要的骨干,因为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就多是这些人写的。报人中,像金庸、梁羽生,都很有地位。很多学者都忽视武侠小说是香港文学一个很重要的代表。而且,报人中的散文作家,像罗孚、董桥也不容小看。
    记者:还有一类就是学院派的学者,创造了精致文学,也是很重要的一支,像陈之藩、金耀基、张信刚等。
    吴:学者作家出现比较晚,因为香港早期只有香港大学,后来开始请各地的学者,有的本身就是作家,像陈之藩来香港的时候就是成名的作家或者学者。而金耀基、张信刚,也值得注意,金耀基的《剑桥语丝》、《海德堡语丝》都写得非常好。
    谈台湾文学
    记者:你原来在台湾大学中文系任教,是如何看台湾文学与香港文学的交流的?
    吴:台湾很早就接触到了香港的武侠小说,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很早就在台湾被盗印。李碧华的小说台湾也有很多人看。至于严肃一点的文学,像胡菊人、董桥,还包括现在比较新的西西、黄碧云,这些作家都在台湾出过书。所以说,台湾的读者对香港的作品,与他们对内地、外国的作品是一样的态度。
    记者:那么内地的作家,你所知道的,有哪些人在台湾比较有影响?
    吴:以前的,就不用说了,说到当代,台湾人比较喜欢莫言,还有苏童、王安忆、北岛、王蒙、贾平凹等。
    记者:那么,文学的交流碰撞对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吴:拿新诗来讲,台湾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讲求新的文学表现手法,跟内地以前的手法不太一样。台湾的诗人都向西方学习,而不是向中国传统学习了。所以有一段时间台湾的新诗比较晦涩难懂。香港以前的新诗是学台湾的。我跟台湾的新诗界接触很多,像余光中、洛夫、郑愁予我都认识,对他们的理解也比较深,所以我很容易看出香港和内地有哪些人是受这些台湾诗人影响的。
    记者:你跟他们接触比较多,是如何看他们每一个人的?
    吴:郑愁予是我很好的朋友,他的诗比较委婉、细腻,和余光中不一样,当然洛夫也不一样,他们各有各的风格。那么洛夫呢,是比较像个诗人,他比较感性、冲动,纪弦就更厉害了,就更像个诗人。我跟余光中很熟悉,余光中表面看起来是冷,实际上他是热,外冷内热!表面看起来非常严肃冷峻,其实他是幽默的人。他除了没有小说、戏剧创作,评论也不错,翻译也很好。中西文字的功底不错,是很全面的一个人,而且是一个有信念的人,像他的诗《乡愁》是比较符合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