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艺术漫谈 >

2016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聚焦》——难得的是平实与自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作家网 苏往 参加讨论


    
    《聚焦》电影海报
    
    《聚焦》电影剧照
    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角逐中,本来赢面最大的是《荒野猎人》,《聚焦》次之。而后者得奖,大部分人是乐见其成的。
    好莱坞的工业体系向来保守,但是,其从业者作为大型机器上的部件,和大工业时代以降的工人一样,本质上是一个没着没落、白云苍狗刹那间的阶层,政治倾向上“偏左”,为“劳力者”忧心,与“治人者”保持距离是必然的。
    在这个游戏规则被少数人制定的世界上,如果有什么人,比如一群调查记者,为发不出声音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发声,而且在与权贵的对峙中漂亮地赢了 一场,又正好有一部电影克制有力地讲好了这个故事,学院奖的选票没有理由不爱它。何况,《聚焦》今年的主要对手《荒野猎人》技巧精湛,却缺少其导演前作 《鸟人》那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聚焦》改编自真实事件,讲的是本世纪初,《波士顿环球报》“聚焦”栏目的4人报道团队深入调查走访,最终揭开了当地天主教会纵容神父性侵儿童的丑恶真相。相关报道斩获了次年的普利策奖。
    最初,这几位记者调查的只是一名问题神父,而且是报道过的陈年旧事。随后一个“幸存者”互助组织提供了一份牵涉13名神父的名单。这个数字足以 让记者们震惊,他们在将信将疑中逐一走访受害人。原来,这些神父专门选择出身贫寒的孩子下手。19世纪初期,大量爱尔兰人和意大利人移居波士顿地区,天主 教是他们的主要信仰。直至今日,天主教仍是当地最大的宗教团体,大部人儿时以天主教的方式被养育,但到了新世纪,宗教在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中早已退居次席 了。不过,“如果你是一个穷人家的穷小子,宗教就很重要了”。神父利用孩子们在穷困中难得的美好寄托——信仰,同时又摧毁了他们的信仰。记者们看到的是一 个个成年后还生活在童年阴影下的破碎的灵魂。
    而这还不是调查的终点。一位跟踪研究这类现象30多年的还俗神父赛普告诉他们,问题不是出了“少许害群之马”,而是这在天主教中已经是一种“可 辨识的精神现象”。记者们受到提示,开始在公开的教会文档中寻找几十年中以“应急响应”、“病休”、“未分配”等理由到任短期内被调走的神父,最终他们找 到并调查了87人。这个数字符合赛普的推算——他认为对儿童下手的神父比例至少有6%。
    几位记者的征程长达数月,然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除了两位与教会合作的律师起初不愿开口,有份可查阅的公开材料莫名消失之外,这几位“无冕之 王”始终没有遇到对家像样的反击,电视剧《纸牌屋》里,政客亲手将知道太多的女记者推下地铁站台这类上演“全武行”的刺激场面,与此片无关。
    在现实层面,主要得感谢在现代天主教交出了世俗权力。同时,这也是影片在美学上的追求。可能除了根据名录反向调查有一些抽丝剥茧的快意,《聚 焦》的其他部分都以平实的方式推进,整部片子没有涂抹受害者的惨况与施害者的罪恶以形成“撞色”的强烈效果——就像题材近似的韩国电影《熔炉》那样,也没 有将几位记者个人生活的困境织补到大故事里——就像大部分好莱坞商业片那样。
    《聚焦》就像一篇出色的调查报道,用准确传递信息并亮出鲜明观点的“新闻语言”,讲清楚这宗丑闻的同时,也让观众“沉浸式”地体验了一把调查记 者是如何工作的。同样提名最佳影片的《大空头》也是一部有关某行业的电影,它用眼花缭乱的技巧来解释各种金融业的运作。《聚焦》和《大空头》看上去是相反 的两种路数,前者质朴,后者花哨,其实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都是有意识地想把某个行业日常的运行方式讲给你听,这并不常见。虽然电影里的人物大多有职业,但通常是作为“设定”而存在。看了近三小时 《一个明星的诞生》,你还是不知道在“大片厂制度”下,好莱坞明星到底是怎么诞生的;看了三部《教父》,你也不知道黑帮体系是怎么运转的。电影根本没试图 告诉你这些。
    其次,两部片子都以社会责任感为先。《大空头》点出金融界的上层对次贷危机不是完全无知无觉,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他们,对于普罗大众即将遭受的损 失,“只是不在乎”。两者之中,《大空头》的情绪要激烈一些,最后几乎是声嘶力竭地控诉了。而《聚焦》则棋高一着,它如一篇客观的报道一样,用平静的眼光 平视笔下的对象,不哭不喊,不猎奇,甚至没有挥洒怜悯,至于读者看了怒不怒,哭不哭,那是另一件事了。
    难得的是,在“反派”几乎无所作为的情形下,《聚焦》将情节张力保持到了最后一分钟,你大约也能猜到,报道刊出当日报社的电话会被打爆,但是在 四位记者走进报社时,电影还是成功地调动了你期待的情绪。这种张力,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难度层层升级的情节模式——从调查一名神父到证明整个体系出了 问题,另一方面影片还设有一个小悬疑:
    影片的主角、聚焦栏目的负责人罗宾森,斥责律师麦克利什不肯透露其掌握的问题神父名单时,麦克利什说,数年前他已经将一份20人的名单寄给报社 了,却石沉大海。是谁在几年前没有跟进这一线索?一位对这一选题屡屡持谨慎意见的报社高层看上去很可疑。而在报道即将印发前,罗宾森向同事们承认这个人正 是他自己,麦克利什将材料寄给了都市版,罗宾森那时刚接管这个板块,“根本不记得有这回事”。
    真相大白,报社里也没有什么隐藏的把戏,没有谁想掩盖自己的过错,有的只是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忽略”。作为主角的记者们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完人,整座城市这么多年听不到这些孩子的呼喊时,《波士顿环球报》同样也没有听到。
    换个角度看,《聚焦》的故事蓝本牵涉神职人员的精神扭曲、阶层之间的鸿沟、教会“看不到的手”、表面光明实则腐朽而不自知的城市、挑战既成格局 的外来者等等。一直致力于揭露真相的律师加拉贝迪安说,他自己是亚美尼亚人,将这个选题派给“聚焦”栏目的报社新主编是犹太人,“和我一样,我俩是旁观者 清”。代表教会的律师劝罗宾森别再针对教会,“看看四周,这些人都是好人,为这座城市做了很多好事。”而赛普提醒调查团队再查下去可能要付出代价,教会 “会让任何站出来说话的人沉默”。
    关于这类母题,我们可以想到《大开眼戒》、诗选剧《真探》,甚至《黑暗骑士》。
    关于治人者“看不到的手”,《真探》有一连串明显与邪教有牵连、但两位侦探的调查完全无法触及的名字,都是显贵,其中一部分人只是作为邪教核心 家族谱系上的名字存在,剧集中都没有正式出场过。《大开眼戒》中,舞会上所有人看着男主角一人被迫在权杖面前摘下面具,因为他不是这个阶层的人,而男主角 后来看到这张面具出现在他妻子枕边,一脸惊惧,不再妄图窥视那个地下舞会,回归他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而雇主向男主角解释选美皇后的死是意外时,气氛是轻 松而坦诚的,只有那块桌布像是迎接阿伽门农的红地毯,在讲述另一个故事。
    而《聚焦》没有那些“机关”,不是那样一种电影。它的完成度很好,却 没有在艺术上走得更远,还是因为它从语言到立意都太像调查报道了,主观上没有太多形而上的追求,客观上也没有什么灵光乍现。还俗神父说,教会很快就会找他 们麻烦,也确实有个“调停人”来游说罗宾森说,这都是那个新主编的主意吧,说实话,他不像我们那样爱这座城市,他有一天升迁了会走的,但是你又能去哪里 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在电影里,所有持反面观点的人,都只是动动嘴皮子罢了。
    这样说对《聚焦》不太公平,准确地说,它对故事蓝本里可能延展出来的宏大母题兴趣缺如。毕竟,结尾处报社所有人都去支援“聚焦”栏目接听来电,片尾字幕显示受这一案件影响,真相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揭露,因为牵扯太广,字幕走了好久好久,可能已经够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