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谈性爱说隐私的文字搅和了人们的视听,相比之下,一本西北贫困乡村女孩儿的求学日记,在“出口转内销”之后,却始终备受冷落。 13岁的马燕出生在宁夏一个偏远山村,窘迫的家境使她两次辍学。她采取各种手段,向妈妈表达强烈的读书渴望。法国解放报记者彼埃尔 ·阿斯基(中文名韩石),于2001年在马燕的家乡采访,离开时,马燕的妈妈把女儿的几本日记塞到了他的手里。《马燕日记》2002年巴黎首版,迅速在欧洲引起轰动,跻身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和日本等国畅销书排行榜。在欧洲,踊跃购买《马燕日记》的多是学生家长,他们试图教育孩子珍惜读书的机会。但是,它“回国”后却没有引起波澜。当《马燕日记》在法国热销20万册之时,我们国内仅卖出5万册。中国的家长们对孩子施加苦难教育的兴趣却显得索然,“哈佛女孩”之类似乎更受青睐。 想想也是,我们见多了因贫困而失学的乡村少年,他们渴求学业的呼声,似乎使我们的心态变得麻木不仁。而在遥远的欧洲,马燕的事例,显得稀奇,因而更能够引起读者的瞩目。但《马燕日记》无法引起中国读者的阅读兴趣,媒体是否也相对忽视了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呢? 其实,马燕在逆境中敢于扼住命运咽喉的抗争,已经超越了求学渴望的本身。这种人性的光辉,应该使我们感动和受到震撼。 (《马燕日记:一个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 华夏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