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春日的某个黄昏,我参观完明清古村张谷英村,随后爬上村外的山坡,夕阳西下,沧桑的老屋群被涂上浓重而神秘的色彩。2003年春,忽然拥有大量的时间,得以与古建筑有了两次亲密接触。一次是参观中国最伟大的宫殿——故宫,行走在空旷的广场和威严的大殿之间,感觉压抑之下人的渺小脆弱,也感到被高墙深院隔绝的 孤独与荒凉,人去楼空,恍如隔世,凭借斑驳的旧物,遥想过去的光荣。 另一次则是纸上卧游,翻阅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乡土文化丛书,通读那些散落在祖国东西南北的并不知名“中国古村落”,开启一扇尘封已久的精神文化的山门。 那有些古老和破旧的古村落,既不豪华也无威严,在大地之上,山川与河流最恰当的地点,拥有绿色的植被、黄色的大地,拥有牧童的短笛和村妇的情歌,蓝天白云之下,那是耸立在原野上的宫殿。它微微苦涩而十分清新,缺少时尚而拥有雨露阳光,即使历经战火和现代文明征伐之后,香火不断,人丁兴旺,书声琅琅,弦歌不绝,直到今天还是一个完整的活的村舍。在我们熟悉得麻木,拥挤得心慌的城市外面,还有这样富有朴实、率真、野性和人情味的地方。那是我们祖先的家,也是曾经被我们遗忘的精神之家。对比同属于过去时代的建筑遗迹,我忽然对曾经不以为然的古村落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古村落》不仅是科学的,也是文学的,读来多是一篇篇情致丰盈的文化随笔或科学小品,状物与述事的描写流畅而连贯,章节与章节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用适当而简约的主观感受,背景知识和故事的叙说,连接起相互脱节的各部分,也连接起阅读的兴趣。涉笔乡村的风俗景色,写实也有写意,但一点也不艰深或者枯燥。 图文并重是这套丛书的又一个优点,片面结构图,建筑构造图,大量摄影作品,最让人悦目的清晰的照片,精心选择角度、时刻的光影变化,构图,细节,建筑物与自然景色与人的社会活动的关系,既形象充分地表达了文字未曾表述的内容,更让人真正欣赏到建筑艺术的美。 这套书选择了默默无闻而很有价值的7个村落:《石桥村》、《张壁村》、《新叶村》、《诸葛村》、《西文新村》、《流坑村》、《库村》,“有纯农业村,有从农业向手工业转化的村,有窑洞村,有雕梁画栋的村,有山村,有河边村,有马头墙参差的,也有吊脚楼错落的”,意在反映出中国乡土建筑整体的风貌。这种整体策划,体现在聚落与自然、历史、民俗的整体关系上,体现在传统建筑与中国乡土的整体关系上,也体现在富有匠心、各册在体例结构参差互补的追求上,“写出每个聚落的特殊性,而不是纳入一般化的模子里”既避免了最容易出现的重复,又充分反映了中国乡土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