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古城是西南的一个小镇,也是一本长篇小说的书名。我首先读的是小说。小说的作者李明忠就生活在安居古城,他讲的故事也与安居古城有关。讲故事的时候免不了要经常把安居古城的世情和风景描写一番。我被小说中所描写的古城迷住了——“鸟声清脆,穿过街头巷尾,追随流风,此呼彼应,有抑扬顿挫,有轮回重音,声情并茂,语重心长。鸟叫声中,炊烟冲出屋顶,飘绕升起,早餐店开门了,香气洒满一条街。收粪的农民拖着悠悠的调子,如声腔浑厚的男中音,把一桩很臭的买卖吆喝为优美的晨曲。”我突然觉得,应该捧着这本叫《安居古城》的小说到这个鸟声清脆的古城里去读。一边读小说,也一边读古城。后来我去了安居古城,在这里寻到了小说中的点点踪迹。显然,如果没有现实中的安居古城,也就不会有这样一部地域色彩浓郁的小说《安居古城》。这部小说让人们看到,即使在今天现代化日益弱化了地域的差异,但地域性仍然可以成为作家手里的一张好牌。 《安居古城》这部小说写的就是安居人。据作者介绍,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有原型的。我在安居古城的展览馆里看到了小说的主人公吕旃蒙。他是一名抗日英雄将领,当年黄埔军校西迁,在安居办了陆军军官学校,吕旃蒙是军校的一名教官,他与一位安居的美丽姑娘成婚,而后奔赴前线,在桂南战役中壮烈殉国。虽然吕旃蒙只算是安居的女婿,但安居人完全把他看成是安居人的骄傲,将他的事迹详细记载在展览馆的展板上。循着小说的叙述可以寻找到吕旃蒙在安居古城的行迹。陆军军官学校是他的出发地。这所学校遗址就在安居古城的大街上,“陆军军官学校”几个正楷大字格外显眼,大门紧闭,我想象着军人们每天在这里的操练,整齐划一的口令声与大街上嘈杂的吆喝声此消彼长,恐怕也是当年的一道风景。吕旃蒙是一名年轻帅气的教官,当年在安居古城一定有很多年轻姑娘对他倾情,他本人却看上了周家的姑娘,最终获得姑娘的芳心。周家也是安居古城的一个有声望的世宦之家,周家当年所住的院子叫摇钱树院子。李明忠在小说里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吕旃蒙与周如惠在摇钱树院子里的婚礼。摇钱树其实是一种很普通的树,树叶圆圆的像一串串钱。但我很欣赏安居人的气魄,他们宁愿把身边最普通的树称作为摇钱树。小说里写的还主要是一群普通的安居人,在作家李明忠的笔下,这些安居人虽然各自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他们都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哪怕遭遇到生活中的困顿和风雨也不会惊慌,更不会绝望,因为他们从来不是孤独的,谁有了困难,众乡亲友邻就会伸出援助的手。他们相互帮衬,共同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因此他们也能够互相容纳对方的毛病。谈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部小说的最大特点了,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一系列安居普通百姓的故事,共同塑造了安居人的文化性格。在李明忠的笔下,虽然每一个人物都有不同的个性,高矮胖瘦、举手投足各不相同,但他们身上都透着一股达观和韧劲的品格。达观和韧劲,与安居的地理环境相融洽,正是安居人的文化性格。上面所提到的表现就是一种达观的生活姿态。而他们的韧劲则表现在,无论生活如何艰难,他们看准了目标后,就会坚忍不拔地坚持下去。对于安居人来说,光有达观会流于轻浮,光有韧劲会显出苦相;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完美。达观是柔,韧劲是刚,刚柔相济,安居人才活得如此滋润。 《安居古城》所写的故事主要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当年安居古城是大后方,但身处大后方的安居人一方面同样也会经受战争之苦,另一方面他们也与前方的人民一样心系战争的胜负,以各种方式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去。抗日战争是当代文学的重要题材,不断有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出版,但抗日战争小说的模式化和概念化的倾向也比较突出。如何在书写抗日战争上有所创新突破,是作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李明忠的《安居古城》的突破之处就在于不是单纯地写战争,而是通过战争来写地域文化性格。当作者放眼安居古城的日常生活时,就看到了安居人的生活信念是如何与爱国情怀和战争意识相互支撑融为一体的。当然,作者在艺术整体的把控上还有所欠缺,在小说的前面部分将网撒得很开,但在后面的收网部分却有些不尽如人意,未能有效地将一切获物收入囊中。 (《安居古城》,李明忠著,重庆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安居古城一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