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少年哲学》:给学生一个聪明脑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环球时报 本报记者郑园园 参加讨论

    去年6月,一本名为《百分百少年哲学》(以下简称《少年哲学》)的书被摆上法国书店的售书架。此时正是法国高中毕业会考前夕,哲学是必考科目,它会不会是一本帮助考试的“冲刺书”?书评家告诉读者:它与考试无关,这是一本专门为11岁到15岁的中小学生写的哲学通俗读物。
    《少年哲学》的作者是法国当代 哲学家伊夫·米肖。米肖是巴黎第一大学教授,曾任国家科研部顾问。去年10月,我在巴黎见到米肖先生。临别时他送我两本书,一本是他主编的《中国问题演讲集》,另一本就是《少年哲学》。
    我很快看完了这本只有144页的通俗读物。同中小学生讲哲学,最怕的是从概念到概念,通篇大道理弯弯绕。读《少年哲学》,就全然没有这种感觉,相反感到很轻松。全书围绕16个问题展开,全是中小学生实际生活中会碰到的、想到的,却往往难以解答的问题。
    这16个问题是:人能独自活着吗?何谓朋友?人为什么需要爱?死亡是否是一切的终结?何谓战争?我们是自由的吗?何谓真理?何谓正义?何谓美,何谓丑?我的身体就是我吗?我们为什么会做梦?什么人使我们发笑?懒惰是不是毛病?科学能解释一切吗?为什么我们讲不同的语言?我们能把什么都买下来吗?这些问题涉及到生老病死、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现实与梦幻、客观与主观等一系列哲学基本命题。
    米肖告诉我说,这16个问题不是他想出来的,而是在同中小学生讨论后提炼出来的。2000年,一本青少年杂志开办了一个名叫“好问题”的哲学专栏,邀请米肖主持这个栏目。编辑部向中小学生征集提问,将收到的问题交给了米肖。从2000到2002年,米肖定期到杂志社同中小学生就某个专题展开对话。
    讨论告一段落后,米肖把讨论中涉及的问题归纳为16个问题整理成书,并把那些鲜活的对话保留下来。如第二章关于朋友的对话。米肖问:“在你们看来,什么人才称得上朋友?”学生们七嘴八舌争着回答。罗拉说:“朋友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什么时候都需要的人。”拉法埃尔说:“朋友就是一个跟自己比较像的人,从朋友身上我可以看见我自己。”罗拉立即反驳说:“不,朋友是一种补充,他能给我某种重要的、我所没有的东西。”
    哲学家引导性地发问:“朋友有什么用处呢?”凯文说:“会使我变得更加强大。我们班有一个人见谁都打,如果我有一个朋友长得比他结实,我就不会挨打了。”哲学家把问题引向深入:“那个爱打人的男孩有朋友吗?”“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他很孤单。”哲学家进一步启发说:“没有朋友的人都比较凶。为了保护自己,一根棍子就够了,为何还要朋友呢?”接下去,哲学家讲了人需要朋友的根本理由:人具有社会属性,需要朋友分享感情,分享秘密,互相帮助等;有朋友的人更开朗、更宽宏大量。
    本书的每一章都分两节,第一节是“对话”,第二节名为“走得更远”,是对话的深化。在这一节里,哲学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促使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每节除了正文之外,还有用边框框起来的小知识栏目和哲人名言栏目。例如讲到朋友,就介绍“狼孩”;讲到孤独,就介绍《鲁滨孙漂流记》,
    用来说明脱离社会的人不具有社会属性,也不具备人际交往能力;讲到做梦,就介绍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
    此外,书尾还有“阅读建议”,附有哲学入门书目。如果你是一位具有初步思考能力却还没有上过哲学课的初中生,读这本书,你会觉得在轻松的阅读中长了知识。本书的插图也颇具特色,每章的色调各不相同,还附有许多与各自主题相关的漫画。
    法国书评界在介绍这本书时,都提到米肖对中学哲学教育的主张。米肖认为,法国高三才开哲学课,只学一年就要参加考试,许多学生强记一些
    抽象生涩的名词,怎么能对哲学产生兴趣呢?在米肖看来,十一二岁的孩子就有能力对哲学问题进行思考,应当适时加以引导,小学五六年级就可以开哲学课。他说:“我们要给学生一个聪明的脑袋,而不是一个塞得满满的脑袋。”他认为,聪明的脑袋就是会思考、会推理、会判断的脑袋。哲学教给学生的正是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它就是要让学生变得更聪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