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如说,我国的科学传播与普及,同先进国家到底有多少差距?过去其实是不清楚的。一般读者并不知道美国的科学传播的书是什么样的。——现在好了,浙江教育出版社近期翻译出版了“科学探索者”丛书,它是美国中学普遍选用的综合理科教材,目前正被二十多个国家选用。显然,对我们真正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它将有莫大的参考价值。 这套书共15本,每一本都深深地吸引我,我可以举出一大堆优点,诸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内容丰富、题材新颖……但这些都不足为奇,国内的科普书许多也达到这个水平。我以为,它的最突出之处,就是能激发读者的探索精神,使他们能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 在《环境科学》那册中谈到,人们都知道澳洲产袋鼠、桉树和树袋熊,为什么它们在欧洲见不到?这就要涉及到生物地理学和大陆漂移说了。书中提出两个问题:生物的散布是怎样发生的?哪些因素会限制物种的分布?有兴趣的读者就会主动地读下去,去学习和探索这类十分前沿的问题。每一册书中还有许多DTY的课题,要求读者自己动手去做,显然,这种获取知识的途径要比死记硬背现成结论好得多。 现在我们都知道,科普不只是普及科学知识,而是“宏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所谓“科学精神”,我以为主要的就是探索精神和不迷信权威,这两点在这套书中十分突出。它告诉读者科学和科学家并不神秘,离你并不远。每一册前面都有一个不见诸媒体的故事。说老实话,他们的故事我都是第一次看到。《天文学》开篇讲的是珍妮·露搜寻彗星之家的故事,她出生在越南,12岁长途跋涉到美国。在访谈中她描述了在五年中一夜又一夜的工作,最终在1992年发现柯伊伯带的过程。《声和光》的开篇讲的是达丹对声震的探索,声是超音速飞行产生的巨大声响。正因为如此,至今美国不允许超音速飞机进行商业飞行。而达丹博士研究声震的产生以及如何减少声震的强度,将它说得毫不神秘,读者自己就可以去试。《从细菌到植物》的开篇是辛迪·弗莱德曼博士研究沙门瓦菌是如何在美国造成一次传染的。《细胞的遗憾》的开篇讲的是来自墨西哥的女性如何在重重困难下,第一个用基因工程产生人的胰岛素。《环境科学》的开篇讲的是一位黑人生物学家保护沙漠野生动物的故事。仔细阅读这五位科学家的故事,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女性、亚裔、拉美裔、黑人,他们都是靠专情执著的探索和诚实的劳动取得成就的。 说到科普上的差距,还有一条,就是人家多为跨学科的科普。在各行各业均已“专家化”的今天,科普也是各得其所,不越雷池一步。“科学探索者”丛书则不管那一套,数、理、化、天、地、生一起上。在《环境科学》这一册中,研究生物种群的地方用到数学,有的很简单,有的就不一定, 有的牵涉到很前沿的数学问题,例如如何估计一个区域某个生物种群的数量以及各种种群此消彼长之间的关系。而在《细胞的遗传》中,提出了“想生孩子的夫妇可以去找遗传学顾问和医生咨询,估算他们生的孩子患有某种遗传病的概率”这样的数学问题,它虽不太难,却能从中学到活生生的数学。尤其重要的是科学与社会、人文的交叉。这种广阔的视野,也是我们应该学的。所以这套丛书不仅对于学生,对科学家和科普作家,我想也是“开卷有益”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