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有梦露的美国往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娱乐信报 刘易整理 参加讨论

    
    编者按:尽管见诸文字演讲、选举、谈判、阴谋、妥协……屡次证明历史是由大人物写就的道理,但《光荣与梦想》这样一本囊括半个世纪大事的正统历史 书,却不吝篇幅,详细描写平头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及其游戏人生的诸多方式,还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收录了许多绝不会影响“历史车轮”前进的花边趣事(当然,大人物的事它也没少写)。使人感觉,读史不但能使人明智,还可能极富娱乐性。
    本文节选自《光荣与梦想》下部中记载的从1951年至1959年那段时光,那是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的时代;那是麦卡锡主义横行、民权运动酝酿的时代;那是告别战争,追求幸福的时代……
    《大腕》的前辈和榜样
    在整个这十年里(指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广告牌上和电视屏幕里,以及凡有推销员打开包包兜售商品的地方,到处散发出不雅和粗俗的味道。如果有一个时刻足以概括其他的话,这个时刻出现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播送的“纽伦堡审判”的高潮。《纽伦堡审判》是该电视网的《90号剧院》所演出的一出精彩戏剧,主题是纳粹德国法律的不公。美国法官劳德·雷恩斯质问德国律师保罗·卢卡斯。雷恩斯问道:“你怎么能以上帝的名义要我理解把男男女女和小孩都杀绝在——”他的嘴唇无声地颤动。漏说的词是“煤气炉”,这是因为《90号剧院》的资助者美国煤气协会的坚持而被裁减掉的。
    气死达·芬奇的“号码艺术”
    号码艺术属于那种外行冒充内行的玩意儿,这样他们可以不必进行什么创作,就可以冒充是个画家。这十年的特点是骗局层出不穷,因此这种号码油画可说是文化界的风向标。想出这种以号码标明着色方法的画布的主意的,是底特律帕默油画颜料公司。顾客可以买一幅轮廓已经细致地勾描出来的静物,或者说一幅画像——米尔顿·伯利是最受人欢迎的。同时配好50种油画颜料或水彩,每种都有号码注明。油画布或画纸上注有相应的号码。比如深棕色是14号,那你就在注明14号的画面上涂上深棕色,如此类推。用帕默公司的办法,你可以把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用11.5元(外加税款)的代价复制出来,还有一个“古色古香的金框架”免费赠送。其实框架是塑料的。
    装模作样的“垮掉一代”
    “垮掉的一代”运动惟一的奇怪之处,就是为什么它会引起社会那么大的争论,它从来都不是革命性的运动。肯尼思·雷克斯罗斯当时50岁,是这些人的老前辈。他曾讥讽地说:“我写诗是为了勾引女人,推倒资本主义制度。”但事实上雷克斯罗斯已经结了婚,有两个孩子,荣获了几个文学奖,而且因为以前当过爆玉米花的推销商,所以还有点商人的味道。事实上,克鲁瓦克也是如此。在他的《地底海》一书中,主人翁因为知道另一个“垮掉的一代”作家领到的预支稿费,比他自己的多,感到失望和恼恨。“垮掉的一代”并不好斗。要是有人向五角大楼游行示威或向国民警卫队扔石块,那就是荒谬可笑的。甚至要是有谁把警察叫作“猪猡”,他们也会为之大吃一惊。
    演《捉贼记》捉来欧洲王储
    对于那些单身的姑娘来说,婚礼的圣坛仍然是她们惟一可行的归宿。而那些有幸伴随一位如意郎君走近圣坛的人,一样能够变成显赫人物。
    1956年的头彩被一位出生于费城的漂亮女演员夺得了,她原是服装设计师奥列格·卡萨尼和男演员让—保罗·奥蒙热烈追求的对象,终于勾上了欧洲首屈一指的单身汉:摩纳哥大公兰尼尔三世。若问格蕾丝·凯利究竟是怎样得手的,这个谜只好留待美国主妇们,在她们使用自动洗衣机或替丈夫洗磨电动剃刀刃片时细细琢磨了。凯利的父亲只是对人说:“格蕾丝是在法国的里埃维拉遇上他的,她到那儿是为了拍一部片子,叫《捉贼记》——结果瞧她捉回一个什么?”
    老凯利是费城的合同商,也是个政界人士,早年曾获得划艇赛的冠军,所以他自己也是一度受争夺的对象。他回忆那位大公初次拜访他家时的情况说:“我原以为他最多待一两个小时,可是他待着、待着、一直待着不走。”老凯利不由得警惕起来。然后,兰尼尔提出向格蕾丝求婚。这件事对她来说实在太重大了,于是把她支开,由男人家来商量。凯利对兰尼尔讲了任何一个有女长成,幸得君王宠爱的美国大亨都应牢记的话。警告兰尼尔不要忘了他那号人的地位所带来的弱点:“我对大公说,什么王族身份,我们毫不在乎。我告诉他,我恳切希望他不要像某些王公一样整天东跑西颠,如果那样,他就会失去这个了不起的好姑娘的。”
    凯利太太把她代女儿记述的回忆录的版权卖给了赫斯特报业系统,《芝加哥论坛报》为格蕾丝抱屈说:“教养如此的女子,却嫁给一个赌场的后台老板。”分明在影射摩纳哥的蒙特卡洛赌窟。但是实际拥有蒙特卡洛的亚里士多德·奥纳西斯,由于只要格蕾丝能给丈夫传宗接代,他就可以照旧不向法国政府交税,因此欢呼说:“我真高兴极了。”马上给摩纳哥红十字会捐赠100万法郎。
    但是,在举行婚礼时,尽管从世界各地赶来1500名记者——比采访日内瓦首脑会议的还多。但欧洲显赫君王辈,伊丽莎白二世却谢绝不来,大陆各国的王室也都学了她的样。英国派在摩纳哥的只是一位低级外交官。至于丘吉尔,此公当时恰巧在摩纳哥,便愤然说:“我到这儿来,难道是为了结识凯利这号俗气人吗?”
    生活在郊区的“野蛮人”
    “文雅社会”这个词已经废弃不用,因为社会已经不复文雅。直呼其名的情况特别多。这样的称呼曾经只限于家庭和好友之间,后来扩大到了同事和邻居。最后,直呼其名的圈子扩大到几乎包括每一个仅仅知道你是谁的人:医生、商人、别人家的孩子等。
    由于郊区生活一味不拘礼节,因此谁要想过一点清静生活,就不免为人所诟病。窗户是为了向外观景的,但别人也好朝里窥探。夫妻俩偶尔需要闭户独处一会儿,就得准备事后提出解释。这里人人都觉得有权事事过问——如问:“你昨天来月经了吗?”“昨天在路边小店前面同你说话的那个女的是谁?”等等。一个郊区居民回家时可能发现一个陌生的青年男子在使用她的洗澡间,而只对她打个招呼说:“你好,多利斯。”在郊区这类做法被看成不过是友好的表现,谁要反对,就会说你是势利眼,引起公愤。
    全球都玩呼啦圈
    1958年3月,在一次玩具博览会上,有个熟人告诉惠姆—奥制造公司的老板,有一种大木圈很快在澳大利亚到处流行,孩子把它套在腰间转着玩。回公司后,他们想用塑料来试一试。到5月,他们做出了符合他们要求的东西,他们用花花绿绿的聚乙烯管做成三英尺大的圈——这种新玩具定名为呼啦圈。这年秋天,若把国外的仿制品统统计算在内,呼啦圈的总销量估计有几千万个。
    成年人之所以愿意观看别人玩呼啦圈,是因为有些人屁股的扭动颇富诱惑性。不管看的人会有什么样的下流想法,这种美国新玩意儿在其他国家照样十分风行。
    在日本,医院急诊室里挤满了因玩呼啦圈而引起腰间盘脱落和脊椎骨错位的病人。有一次,一个孩子在东京街上因追赶一个滚跑的呼啦圈被车轧死,于是就严禁在街上玩呼啦圈。岸信介首相62岁寿辰时,竟收到一个呼啦圈礼物。
    在约翰内斯堡,一个呼啦圈卖六角五分,记者报道说,这只有白人顾客才买得起,当地土人未免十分眼热,后来慈善机构只好免费供应。一支比利时探险队出发去南极时,在他们的行装里也有20个呼啦圈。这笔钱是作为文娱费用开支的。阿姆斯特丹报纸指出,荷兰需用塑料管的其他工业已陷于停顿。而在华沙,一家为青年办的周报竟谈道:“如果轻工业部和手工业局还不开始生产呼啦圈,我们在这方面的进展,特别从国际范围来看,就将大大落后了。”这两个部门仍然拖拖拉拉,于是呼啦圈就通过东德走私进来。
    呼啦圈热来得快,去得也快。到1959年夏,许多城市的垃圾场上都堆满了丢弃的呼啦圈。但不管怎样,从这种狂热完全可以看出,美国群众文化生活中即使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世界其他地方都会有多么巨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