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城市生活细节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读书报 newdu 参加讨论

垃圾筒
    在城市里行走,我经常琢磨的一个街头细节是:垃圾筒。因为小时候,中国公园里不知是哪位“聪明人”设计的兽头垃圾箱经 常让我要“发狂”。以这位聪明人的想法,在风景区设计这种垃圾箱是一种“与环境搭配”吧。可是它那极丑的颜色,口小肚子大的功能——谁会忘记这些垃圾箱口上常常叼着的半截香蕉皮——恐怕都是设计教学中可以拿来当最失败案例讲授的。这样的垃圾箱让人如何讲卫生?行人很难往里扔垃圾,清洁工人很难打扫。就别提它好看难看了。
    所以到了别处就爱琢磨人家的垃圾筒——我的怪癖之一。琢磨出的心得是,垃圾筒第一要便于扔垃圾,所以口要宽敞,第二要便于收垃圾,所以应该在筒内包一塑料袋。垃圾筒满了,把有绳子的塑料袋口一收,完事。再装一塑料袋,接着盛垃圾。晚上,垃圾车一来,载上堆在垃圾筒一旁的塑料袋就走。纽约的每个十字路口的4个街角,都有这样的垃圾筒。
    按说,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而且,我总认为我碰到的人里中国人是最聪明的,可是一到这种最细小最简单的事情上,不知怎么就非按愚蠢的方式行事,实在让人不明就里。今年在苏州的狮子林,我又遇到了那久违的兽头垃圾箱,真的堪称一景!好在在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这些“样板人行街”上,都看到了设计合理的垃圾箱,可是这种垃圾箱远没有达到城市每个街角都备有一个的程度。加上像北京的街道长短不一,毫无规律,所以垃圾箱的分布也找不出规律。就算你有不随地乱扔纸屑的习惯,要走几步就发现垃圾箱可不易,除非你在王府井或南京路。
    曼哈顿的各种餐馆店铺,则一律要按规定用一种统一的黑色厚塑料袋装垃圾,晚上放到街边,夜里垃圾车来收走。无论商家私人,扔什么垃圾要按规定行事,搬到一地先要查电话号码簿上写的“垃圾日程”,比如星期几可以扔家具,星期几可以扔旧报纸杂志,等等。你要是不按规定,很简单——罚款。
    人行道路面
    再说一件让我疯狂的事,就是中国非常时兴的一种人行道地砖。城市更新的项目之一,似乎是把所有的人行道改铺新地砖——最高一档的还似乎得有图案。可是没过两年就又坑坑洼洼起来。有的还不需要两年,因为施工粗枝大叶,加上风雨摧残,很快就有砖翘起来,差点崴你一脚的事情——起码我在苏州,就被这种“活动地砖”给害了那么几回。
    对于此种地砖我有若干项不解。第一,我们在家中铺地砖都取大块的行之,为什么公共街道那么大的面积要铺这样小的地砖?铺起来耗时费工,铺完了也很容易高低不平。是因为此种地砖比较便宜?还是因为取其审美价值?
    在国外的人行道,算我孤陋寡闻,还真没怎么见过这样的地面建设法。曼哈顿的人行道都是大块的水泥地面,平平的,绝没有那种本来就小,砖面上还要滑几道沟的砖。这种水泥砖地面很多都是长远年代之前铺的,很少见到需要挖了重新铺。在上海一些老街道,也是那种大块面的水泥地面。那种小小四方的、五颜六色的、铺起来要一块一块的、没过几年就高低不平的人行道地砖是我国专家根据何种美学上的或功能上的道理来设计的呢?我是否是绝对少数对之有疑问的人?
    在纽约见到的小砖地面,倒是苏菏区的Mercer街,据说是花了几百万铺了一条青砖头街道,以凸现苏菏区的传统。还不是人行道,是街面,颇有点故宫里那种地面或青石子路的味道。那条路面的道理我倒很能理解。
    干洗店与裁缝
    中国现在干洗店越来越多。无论是在苏州,还是在北京,我跑到洗衣店去问有否裁缝可以顺便修改一下衣服,答案都是没有。按我在曼哈顿生活的习惯,洗衣店也同时是裁缝店,缝缝补补,或者需要修改,都一并送到那里去。这些洗衣店兼裁缝店遍布曼哈顿。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应该说是双方互惠的一件事吧。朋友说,现在谁还需要补衣服啊!可是在纽约,这项生意却是不可或缺,因为喜欢一件衣服但不甚合身,可能要送去改,或者去年流行长裙子今年想改短,也需要送去改。洗衣店把缝补与洗衣结合了,岂不是皆大欢喜。每遇这种事,我就想,按说中国人特聪明啊,怎么这种让人省点事的事情就想不起来呢?
    城市现代化,是否就要把一些有人情味的东西去掉?洗衣店是新事物,裁缝是老事物,结合在一起不是很好吗。
    小吃摊
    可是现在我比较纽约与北京的生活,却越来越发现纽约尚能保留的一些传统城市的细节,有人情味也方便市民的,在北京却日益消失。就以街头小吃摊来说,遍布曼哈顿街头,早餐,中饭,都受上班族或者是游客的欢迎。这些小吃摊都是统一形式的货车,上面撑把大遮阳伞,早餐有卖咖啡、面包、煎鸡蛋的,中午有卖热狗、意大利肠三明治、中东夹肉饼以及饮料的。还有一种卖类似咱们琥珀花生的小吃车,另外就是水果摊———要比店里的便宜许多。这些小吃货车都要有营业执照,在什么位置也有规定,基本就是街角。每当中午天气好的时候,中东夹肉饼、意大利三明治的车前就会有小队伍,烤香肠烤肉发出一种特别吸引人的香气。这种货车在曼哈顿街头走两条街就会找到一个,但是比较热闹人比较挤的街口反而不允许。
    我有时想起如果是中国这样的小吃摊品类可以多么繁多啊,从煎饼果子到羊肉串到馅饼到烤白薯。可是,新的街道建立起来后,这样的东西越来越少,起码在我家门前那条街上都不见了。怎么样管理一座城市,使之既有效与规范,又亲切与方便?曼哈顿的街头小贩管理方式值得研究。如果搞好了,中国的街头流动食品车当然会比美国的要吸引人得多。当然,管理部门肯定要考虑什么样的食品应允许在街头卖,另外,风沙与空气污染可能也是使小吃摊显得不卫生的原因之一。
    杂货店
    美国的一些小生意都各有各的族群地盘。印度人开加油站,中国人开洗衣店、中餐外卖店,杂货铺则是韩国人的一统天下。虽然美国是一个连锁企业横行的天下,在曼哈顿这样的地方,小杂货铺并没有消失,而且遍布全城,因为它们也有按族群建立的一种联网。典型的小杂货铺外面是水果摊和鲜花摊,里面则有饮料冷柜、蔬菜架、零食架、日常用品。更大一点是带熟食的,可以按斤两称了带走。近年更流行一种楼上设座位,可以坐下来吃的。当然,这种带堂吃的主要是为上班族的早中餐服务,晚上就打烊了。那种只卖水果杂货的铺子,则很多是24小时营业。上海现在这样的便利店越来越多,但是更多是沿袭美国7-Eleven连锁日夜店的理念。曼哈顿的便利店则是因为水果鲜花摆在外边,方便,也颇是街道的一种点缀(冬天则搭起塑料篷)。
    反观我家所在的那条街,买菜除了早市,就是超市,反而没有曼哈顿这种小店铺能提供的另一种方便了。星期天,我为了买几只水果走进华普超市——结果交钱时等了40分钟。我前面的妇女买了一小车的货品。可能这说明我家一带人多店少。回到曼哈顿,我格外感谢街边的那位韩国老板,他的太太,还有他周末打工的儿子。我可以随时在他们小店买水果,每次几元,费时两分钟。当然,这是晚上和周末,如果是在上班日,就可以从街头水果摊买水果。以前世贸大厦楼下每周四有农贸市场,现在曼哈顿的农贸市场则只剩了联合广场那处。到了星期天,农民就开着卡车,来卖水果、鲜花、现制的果酱、面包、糕点等等。到了傍晚,又开车而去,摊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不留任何曾经热闹的踪影。
    (摘自《东看西看》,娜斯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