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近代外文报纸研究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现代交际 2013年12期 郑才兵 参加讨论

    [摘要]外文报纸是我国近代报业的启蒙,它起于1822年创办的《蜜蜂华报》,止于1950年《密勒氏评论报》,历经100多年,是近代新闻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拟从发展史研究、报人与办报活动研究、个案研究等三个方面去综述近代外文报纸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要点,力求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
    [关键词]外文报纸 近代 文献综
     
    近代通常指史学意义上的近代,限于个案,时间节点有所延伸。近代中国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发轫时期,外文报纸在新闻写作、经营方针、编辑技术等方面极大地促进我国新闻从近代走向现代。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日益加深,近代外文报纸研究热度逐渐赶上近代中文报纸,但目前学界还没有对其发展史和研究热点进行文献综述,基于此,本文搜集新闻史、近代史和上海学相关书籍以及1999—2012年知网相关的期刊和会议文献,力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为近代新闻史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发展史研究
    学界对近代外文报纸的研究在肯定其历史地位的前提下,首先试图概述其发展状况和历程,从发展阶段和发展区域等方面进行梳理。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中从文字、语种、创刊及出版地等角度介绍近代外文报纸的总体情况[1],简单地为读者勾勒出近代外文报纸的发展概况。方汉奇详尽地介绍不同时期外文报纸发展的中心地区和重要报纸,着重介绍了在华外报发展后期(1895-1911年)的许多变化,丰富新闻史学界对外文报纸后期发展的研究内涵。[2]马文丽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描述我国外文报纸的发展轨迹,以鸦片战争为时间截点,统计出从1842年到戊戌变法前后的120多种,语种涉及英、日、葡、法、俄等。为后进的研究者提供准确的研究范本。[3]
    对于区域性的外文报纸,学者的研究路径大致分为两种:一、以时间为线索去考察区域性外文报纸的发展情况,把这一时期内的各个地方的外文报纸整理和分析。二、选择特定的时期去考察某地的外文报纸繁荣发展情况,把外文报纸纳入近代区域新闻史的研究范围,丰富区域新闻史的史料。
    李国成把鸦片战争前后外文报纸的发展分为:澳门葡英文刊物相继出现、鸦片战争前洋人在广州创办的报刊、英占初期香港的主要英文报刊等来介绍,囊括这一时期的主要外文报纸。[4]孙继林通过介绍近代较早开放的城市和地区外文报纸的发展状况,清楚地勾勒出19世纪外文报纸在中国境内主要城市的发展状况。[5]19世纪60年代是重要的时间点,近代报业从港中心到沪中心的转移。吴宁先后分析香港和上海分别成为中心的原因,得出转移的缘由有:商业中心的变化,香港政府对办报的限制,路透社在上海设立分社使之成为新闻的集散地,广泛读者群的形成。[6]
    澳港地区作为近代报业的发端地,也是外文报纸的启蒙地。刘光磊把鸦片战争前后外文报刊的创办作为近代澳门报刊的起步,介绍这一时期内澳门的外文报纸发展状况。[7]张曙光以《蜜蜂华报》为起点,把澳门报业的发展分为19世纪、20世纪初以及建国后三个时期;着重介绍了19世纪初葡文报纸勃兴时期的几份葡文报纸和英文报纸。[8]宁树蕃介绍19世纪香港英文报纸的兴起以及商业性英文报纸的繁盛状况,并进一步解析其中的原因;同时对60年代和后期香港报业的衰落给予关注,完整地把19世纪外文报纸在香港的兴衰呈现出来。[9]
    随着报业中心转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学者的关注点也随之转移到上海、青岛等地。闵迪华介绍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几种外文报纸,如英国的《字林西报》、美国的《大陆报》、德国的《远东新闻报》、苏联的《柴拉晚报》、法国的《中法新汇报》、日本的《日日新闻》。[10]各国外文报纸都有布局,足以体现上海作为商业中心的繁盛景象。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延伸,外文报纸在北方海岸也得到不错的发展。林媛媛对青岛近代的外文报纸进行系统地梳理和介绍,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德国的《青岛官报》和日本的《大青岛报》,分析其内容和主要特点。[11]
    二、办报活动与报人研究
    此外,学界还较为关注外文报纸的创办者及其办报活动,包括以国别为线索的办报活动、新闻群体以及著名报人等。
    赵永华对整个近代的俄文报纸进行梳理,并对参与中国事务程度、政局对办报的影响、多重的新闻控制、地域布局等多个方面去了解它们的发展,展示了在华俄文报纸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2]周佳荣介绍中日甲午战争前后日本人在上海办报活动,提出《上海商业杂闻》是近代的第一份日文报纸,并对在华日文报纸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为后进研究者保留珍贵的原始数据。[13]
    报人团体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密苏里新闻帮和著名报业团体上。张功臣在《洋记者与近代中国》中对近代中国各个重大历史时期外国记者的传播方式、特点、规律和其报道作品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为重新认识近代中国提供有益的视角。[14]张威通过追述“密苏里新闻帮”的诞生和发展,考察了它对中国历史的双向影响,诠释了构成“密苏里—中国”链条中的关键人物—威康、密勒(《大陆报》第一任主编)、鲍威尔父子和斯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15]陈丽君追述《大美晚报》与国民政府和日伪斗争,捍卫新闻自由的史实,来纪念孤岛时期的以《大美晚报》报人为代表的报业斗士。[16]
    对外国报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办俄文报业集团的比连奇、主持《密报》工作多年的鲍威尔以及《大美尔晚报》主笔高尔德。赵永华介绍在华俄侨报人比连奇的传奇人生,并指出比连奇先生的新闻主张和经营之道。[17]郑保国在通过叙述鲍威尔对重大事件的态度,来论述鲍威尔新闻主义理论。[18]陈兴来通过高尔德几经沉浮的办报历程,表现他对新闻主义的执拗。[19]
    三、个案研究
    学界还致力于研究近代有影响力和各国有代表的外文报纸,主要聚焦在以下报纸:早期的《蜜蜂华报》和《北华捷报》以及后期的《大美晚报》和《密勒氏评论报》等。
    程曼丽从创办背景分析它的诞生、历史作用及其影响。最后指出《蜜蜂华报》是“天朝恩赐”的产物,而不是妥协退让的结果。[20]赵殿红从《蜜蜂华报》创办的历史背景入手剖析它的诞生过程,并介绍其他的葡文报纸,总结出他们的特点:大多为周报;政治色彩浓厚;出版种类多而平均寿命短。[21]
    学者对《密勒氏评论报》的关注点在于它对中国情况报道的介绍和评析,王薇结合1914-1941年期间两代《密报》主持人的知识背景和史料分析,得出他们对华报道的特点:公正但不中立。[22]赵禾对《北华捷报》脉络进行了梳理,指出《北华捷报》和《字林西报》不是先后继承,而是两份不同的报纸。[23]徐志红详细地介绍《文汇西报》的创刊背景、报道风格、版面形式、主创人员、市场竞争等方面,丰富和更正了学界对于该报的介绍。[24]褚晓琦全面介绍《上海柴考拉报》创刊过程及其宗旨,并对报址进行考辨,最后还直接选译了几篇评论文章,鲜活地反映了俄侨生活的历史画卷。弥补了学界对《上海柴考拉报》直接内容引用不多,社址辨析不明等不足。[25]王国诤通过查阅《中法新汇报》原本及其他史学书籍提供的线索,初步确定创刊时间,向人们介绍了它的基本性质、主要内容、栏目设置等,结束了对这份报纸的出版日期、概貌众说纷纭的情况。[26]
    四、小结
    我国近代外文报纸研究集中在从发展阶段和发展区域等方面进行梳理其发展状况和历程、关注外文报纸的创办者、办报活动以及著名外文报纸的个案研究等,其还存在以下不足:1.新闻学是一门融合历史、文学、经济、政治的学科,在肯定自身发展的前提下,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从丰富的报纸资料中挖掘更有价值的文献,为各学科提供基础服务。2.创新性有待提升,有关近代外文报纸的文章多以描述性和介绍性的文章为主,缺乏创新性和启发性的观点和思路等。3.加强个案研究,限于外文报纸的阅读障碍和文献保存不良等问题,目前,学界基于新闻文本出发的个案研究少之又少,是亟待补充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马文丽.中国境内外文报刊的历史演变[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
    [4]李国成.鸦片战争前后的港穗粤报刊[J].中山大学学报,1999(2).
    [5]孙继林.19世纪的中国外文报刊[J].图书馆论坛,1999(6).
    [6]吴宁.19世纪我国报业中心转移的历史考察[J].江汉论坛,2006(12).
    [7]刘光磊.近代澳门报刊略论[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12月.
    [8]张曙光.澳门报业的起源和发展[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3月.
    [9]宁树藩.19世纪香港报业概述[J].新闻大学,1997年秋.
    [10]闵迪华.三十年代上海的几种外文报纸.学术月刊,1983年11月.
    [11]林媛媛.青岛近代(1897-1919)报业研究[D].山东大学,2011.
    [12]赵永华.试析近代史上的俄文新闻传播活动[J].中州学刊,2006(6).
    [13]周佳荣.近代日本在中国的办报活动(1882-1945)[J].社会科学,2008(6).
    [14]张功臣.洋记者与近代中国(1840-1949)[M].新华出版社,1999.
    [15]张威.“密苏里新闻帮”与中国[J].国际新闻界,2008年10月.
    [16]陈丽君.孤岛时期新闻自由的斗士[J].今传媒,2011(11).
    [17]赵永华.在华俄侨报人连比奇的新闻活动与办报主张[J].俄罗斯学刊,2011(05).
    [18]郑保国.约翰B·鲍威尔与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传播[J].国际新闻界,2012(04).
    [19]陈兴来.执拗的资深报人——《大美晚报》编辑高尔德研究.今传媒,2012(7).
    [20]程曼丽.《蜜蜂华报》研究[M].北京:澳门基金会出版,1998.
    [21]赵殿红.《蜜蜂华报》的创办和澳门近代报业的发展[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年11月.
    [22]王薇,张培.1917—1941:《密勒氏评论报》“涉华报道”理念探究[J].历史教学,2012(06).
    [23]赵禾.《北华捷报》始末[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88(03).
    [24]徐志红.创刊初期的英文《文汇报》(晚刊)[J].新闻大学,2001年冬.
    [25]褚晓琦.《上海柴考拉报》考略[J].社会科学,2007(10).
    [26]王国诤.《中法新汇报》是份什么样的报纸[J].新闻研究材料,1987(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