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张济顺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4月第一版,79.00元 当代上海史渐成热点 对晚清民国上海史的研究已经蔚为大观,较为人知者有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叶文心《上海繁华:都会经济伦理与近代中国》、卢汉超的《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中国》、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魏斐德《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安克强《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等,可以说在中国的城市史研究中,上海史处于绝对的优势位置,而对北京、成都、武汉、广州虽然也有一些知名的研究著作,但在规模、深度、影响力以及研究者的阵容方面都远远比不上对上海的研究。但这里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学术现象:上海史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是晚清民国的城市史,而共和国时期上海的面目则相对模糊,这可能有史料、发表、研究的学术传统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这些年来,对当代史脉络中的上海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热点,包括建国初期、大饥荒时期、文革时期的上海都成为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等不同学科聚焦的对象,政治史、社会生活史乃至文化史都成为学者饶有兴趣的兴奋点,而在这个研究序列中,华东师范大学张济顺教授刚刚在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近世中国”丛书中出版的《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就是一本既具有开拓性,又带有典范性的作品。简而言之,这本积20余年之力而孜孜以求的学术作品,全面地展现了作者在当代上海史研究方面的兴趣、关怀与功力。全书的主体部分是五个研究个案,分别关注的是上海在建国初期的里弄整合、基层政治中的普选、文汇报的改造、圣约翰大学两个重要人物的生命际遇以及上海电影文化的前世今生等,就其大体而言,张济顺教授关心的主要是两个独特的群体:小市民与知识人(或者说文化资产阶级),前者的日常生活和私人领域是如何在政治改造的名义下被大幅度地改变,后者比如《文汇报》的徐铸成等、创办《西风》杂志的黄嘉德、黄嘉音兄弟作为民国上海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如何在新政权之中“洗心革面”的。 自然,如果作者仅仅是从政治或者说国家对日常生活和文化空间的置换,以及对个体性的压迫这个视角来展开其历史叙事,这个故事就会滑落到一个老生常谈的“压迫叙事”中,其打开当代上海史幽暗而复杂的面相的可能性就会严重被窄化。《远去的都市》最有价值的地方恰恰在于它挣脱了这种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和研究视角,而在上海都市文化和底层社会的自主性方面着力,试图展现有着自身顽强的文化传统和市民生活习性的城市,在面对空前的政治压力时,它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小心翼翼地呵护其日常生活的趣味和美感的。问题的关键是展现这种彼此交错、来回撕扯的政治与城市之间的复杂性,而《远去的都市》通过一系列个案研究,揭示了在巨大的政治洪流之下、之外的那些隐秘的潜流、支流。对历史变动起实质性的支配作用的“执拗的低音”(王汎森语),也许才构成了我们认知当代历史中的上海最重要的秘密通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