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大师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4/6/11 李凤岐 参加讨论

    
     《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大师——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成功法则》 
        李凤岐 著     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5年7月29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在医院里对前来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老的这道智慧考题,不但引起温总理的“焦虑”,而且引起教育界、科技界等全国各界人士的关注。为了回答“钱学森之问”,温总理专门邀请国内六所著名大学的校长和教育专家召开会议,集中讨论杰出人才培养问题。 
    其实,“钱学森之问”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为什么大师级人才寥若晨星?二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大师——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成功法则》借鉴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成功经验,可以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这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并不是天才,之所以能成为一流的大师,与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掌握了科学的治学方法密切相关;他们走上科研岗位后,又通过导师的指引和自身的探索,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使他们如虎添翼,迅速攀登上科学的顶峰。概括来讲,这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治学方法有以下特点。 
    求知欲强,目标很明确。强烈的求知欲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丁肇中从儿童时代开始,就对科学有求知欲。上中学后,丁肇中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决心“探求自然的奥秘”。直到今天,他仍对实验物理乐此不疲,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没有改变。 
    好问善疑,敢于提问题。李政道上小学后,总是向爸爸、妈妈和哥哥提出各种问题。上大学后,人们给他起个绰号叫“好问迷”。李政道主张,做学问一定要提出前人没有提出的问题,并且充满自信地解决它。 
    文理兼通,艺术修养高。杨振宁在少年时期,不但数学、物理学得好,而且对古典文学、中国历史、绘画和音乐都有深刻领悟。钱永健喜欢色彩,他认为色彩能给人带来创造力。 
    珍惜时间,勤奋很重要。钱永健在大学时代,不但啃透了化学教科书,还对物理学、生物学、海洋学、神经学都有研究,使他形成多元知识结构,为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崔琦则把自己比作正在读书、思考与写作的乌龟。因为乌龟能钻得更深,注意力更集中。 
    善于交流,讲究渗透法。善于交流,就是指在治学时,要多与人交往,经常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一次,朱棣文在午餐聚会上,获知一位科学家在几年前提出用激光捕捉原子的想法却没有得到上司的注意和重视,不得不停止这项实验。朱棣文便决心集中精力投入到激光捕捉原子的研究中去,两年后便实验成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潜心治学,不为名和利。高锟从1966年发表第一篇光纤理论文章开始,历经43个春秋,不为各种利益所动,坚持自己的观点,决心用石英玻璃制造出适应远距离通信的工具,对世界光纤通信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要培养出大师级人才,笔者认为,首先要进行方法论教育,这对培养大师级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方法论是科学研究突破的关键,是打开自然奥秘的钥匙,是使广大青年和科技工作者少走弯路、更好地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途径。本书的目的就是借鉴这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治学与研究方法,让广大青年和科技工作者重视方法论的学习,为中国早日出现更多的大师级人才而贡献出一份力量,以实际行动回答“钱学森之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