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变革研究》评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4月 陶艳华 参加讨论

    
    近期,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张继良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变革研究”成果,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项成果在中西方交互影响的独特历史时期里,将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置于社会制度纷繁迭变和文明激荡交融的历史视域之中,深刻探讨了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变化背后的内在矛盾,论述了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变革的动力、过程、内容、制约因素及其效果,对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一定的历史借鉴。
    该项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1)探讨西方封建社会结构、贵族等级制度、教俗二元结构、市民社会、契约关系和宗教伦理,如何孕育、催生了西方立宪主义的因素;西方传统立宪主义因素向现代立宪主义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发展演化的动因、价值、内在矛盾及其走势。(2)研究西方立宪主义的实现途径和制度形态,主要从代议制度、政党制度、分权制度和人权保障制度等四个方面,探讨西方立宪主义价值功能及其实施的体制机制,以及存在的历史局限、价值缺失和虚伪性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以及参与国际生活时给世界带来的负面效应。(3)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视角,研究清末民初以来中国政治变革在近代中国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详尽考察清末民初民主思想人士政治改革、资产阶级宪政运动的同时,将其内在的制度缺失性,置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宏观视域加以分析和评价。(4)从中国和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视角,论证了北洋政府所谓仿效西方议会政治的原因,并结合对中国封建政治思想的历史考察,探讨了近代中国政治惰性形成的社会机制,认为由封建传统政治和社会向现代政治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 “议会乱象”或“民主乱象”的历史根源。(5)研究新文化运动和中西文化论争以来,折射出的中国封建传统文化、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与社会主义文明之间的不同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各阶级对中国政治进程和改革道路选择的历史争论,并分析了论争中存在的价值取舍、道德评判简单化、极端化等缺陷造成的传统断裂、价值目标迷失和道德冲突等价值效应。(6)探讨国民党右派政权歪曲孙中山先生革命、民主精神,组织“五权”政府,按照孙中山设计的“革命程序”进行运作的原因,以及“五权政府”的组织形式和统治形式不同于传统政治形式的政治意义。(7)重点探讨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建立的参议会、“三三制”民主政权、根据地或解放区制定的选举法和实行的多种多样的民主选举形式,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依据社会结构和政治关系的变化,探讨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形式和特点对以后政权建设和政治体制构建的影响。(8)深入探讨中国政治权利主体、政治变革的推动力量逐渐由上层向中下层转移的内在机制作用;政治变革的价值取向逐渐由少数人主导向多数人民主转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
    该项成果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如下特点:(1)用政治社会学、社会法学、社会历史学、实证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分析了清末民初各类中央政府及区域性政权仿效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立宪政治的现象,对该特殊历史阶段不同政治势力主导的政治变革的异质性和联系性进行了综合考察。(2)用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西方宪政改革所处的不同社会阶段、不同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比较,揭示其在社会价值选择和发展道路上的特点,以及对清末民初中国政治走向的影响,展示了中国历史全景中独特政治文明与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密切关联性。(3)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从世界政治文明进化史的角度,探讨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变革,尤其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历史文化传统对于政治变革的制约作用,强调经济社会形态及其结构变化对政治变革的影响。(4)用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及世界共同体的视角,探讨并批判了西方各国立宪主义实践的独特价值,及其妄图将资本主义宪法政治体制上升为人类政治文明普遍性的狭隘思维。
    该项成果的学术价值在于:(1)在立论上,把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化环境下发生的政治变革,作为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和整体过程来研究,凸显了研究成果的客观性、系统性、关联性和整体性等特点。(2)在主题把握上,实现由传统政治形态、社会形态向现代政治形态、社会形态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各进步政治力量致力于解决的历史性课题。(3)在研究路径上,彰显了“历史思维”的价值功能,以及由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作为推进和观察政治文化变革的基础和进路的特点,同时强调中国改革的路径选择,不能僵化地遵循由经济到社会、再到政治的改革路线,必须把一定时期和一定国度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作为有机整体来看待,它们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支持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关系。(4)在研究方法上,强调批判的理性思维救济意向的感性思维,坚持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强调“创新思维”对中国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5)在逻辑上,强调培育国民尤其是政府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理性思维,才是保障一个国家实现政治现代化的根本出路。
    总之,该项成果通过厘清我国学术界有关研究成果,澄清了近代以来对于中国政治变革的一些错误认识,为促进相关方面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参考。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