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谈民间文学:比非遗消失得更快、更残酷 羊城晚报:刚刚您谈到了口头文学,您也花了很大力气做口头文学的遗产保护。 冯骥才:我们在做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数字化工程系统,包含116.5万篇(条)故事、谚语、神话、歌谣、史诗,叙事诗、歇后语、笑话、小记,我和我的团队对这些类别做了全面的梳理和调查。这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部为各民族民间口头文学专门编纂的、按民间文学规律分类分层级编目、收录内容最齐全的作品目录,其中很多文学篇目没有公开出版过。我们去田间地头调查,调查结果经过专家整理,近十年来,我们到手的资料是20亿字,目前已编纂完成了8亿8870万字,我们要是把20亿字整理完了,可能会出20万字的一部书,将近一万册。 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特别的价值和内涵,抢救非遗,必须得走到田野里去,跟当地的老百姓融合,以他们的视角记下每一种民间文化。民间文学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得更快、更残酷。比如剪纸,可能没人学剪纸了,但剪纸还存在;但民间文学只要不流传了,它就没了,在什么地方终止都不知道。每个人都是民间文学的携带者。每两个人之间,就可以产生民间文学的传播。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化中最深刻的那部分,很多优秀的作家都特别注重民间文学,从民间文学里吸取营养。 羊城晚报:所以您也呼吁民间资本能为口头文学遗产的出版贡献力量。 冯骥才:中国文学史第一部作品《诗经》就是口头文学集,我希望有眼光、有品位的中国富豪支持我们的文化。如果我们把这些口头文学的数据库整理出版,出版之后送给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国立图书馆、大英博物馆,让世界知道中国的文化有多大。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么大的文化创作。 这项工作需要很大的资金支持,我呼吁过多次,更希望靠民间力量来完成。如果民间有这样文化自觉的人,那对重视民间文化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尽管我们现在喊,要重视传统文化,但我仍然认为传统文化是弱势的。每个人问问自己的内心,到底对中华文明有多热爱?一个民族是对钱崇拜还是对文明崇拜,这是大事。中国不缺拜金的人,但缺少对我们的文明有敬畏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