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谈《俗世奇人》:不想好结尾我不动笔 羊城晚报:《俗世奇人》这名字很有意思,您为什么认定天津是俗世? 冯骥才:法国有一个文化历史学派,叫年鉴学派,认为某个地域在某个时期,它的地域性会表现得特别充分。比如广州有广州人的性格,也叫文化性格,这种集体性格也叫集体无意识。再比如北京是精英城市,上海是商业城市,天津是市井城市,就是俗世。北京的城市性格在清末表现得最充分,你看老舍的《茶馆》,他有意识地写北京的味道,表现八旗子弟的那些东西写得最充分,北京也出了梅兰芳、茅盾、徐悲鸿这样的人物。上海最有色彩的时期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女人穿旗袍,那时候上海的味道是最足的,有周璇、张爱玲。《俗世奇人》写的就是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天津这座城市,性格反映最充分的是在清末民初,天津出了骆玉笙、马三立。 羊城晚报:那应该如何理解“奇”呢?怎样的人才能称为“奇人”? 冯骥才:小说出现之前是故事,我们中国过去不叫故事,叫传奇,所谓无奇而不传,传必有奇。奇就是非同一般,说白了就是让人想不到,不同于一般的人,或者不同于一般的事。现在网上流传的各种新闻也都是新鲜事,都有传奇性。但你要写得很单纯,因为单纯的东西才能口口相传,不能口口相传就不叫传奇。故事不能继续跟人讲下去,也就不叫传奇了。 《俗世奇人》写的都是极短篇小说,几乎不超过两千字,有的就一千字。写一个人物,极短篇和长篇是不一样的。长篇往往需要读者花几天时间阅读,和人物长期相处;有的极短篇甚至几分钟就看完了,所以短篇要在瞬间给人留下非同一般的印象。这就必须传奇,要把故事写绝了,让人忘不了。 最近我在网上看有人说,“冯骥才写的这是非虚构小说”。小说家虚构的东西让你感觉不是虚构的,这是最理想的评价。读者看完小说把书页合上,人物是站立在书上面的,那小说就写成功了。再者,作家写的人物是创作出来的,是无中生有的。你每写一个人物,世界上就多了一个人,那也是成功的小说。比如《红楼梦》读完,你会觉得身边真有贾宝玉、林黛玉。 羊城晚报:您塑造人物有什么诀窍? 冯骥才:写这类人物,我的经验就是用三个细节、或者三个情节把人物撑起来。人物的个性很重要,与其说写出好的人物,不如说是写出好的个性。还得有个好的结尾,这个结尾可能在某个细节里,可能在某个情节里,也可能在某个动作里。如果一篇小说不想好结尾,我是不会动笔的。 羊城晚报:您的这些故事从不点破主题,都是让读者自己领会。 冯骥才:我觉得小说的主题就是一个桃核,桃肉好吃,有的人把桃肉吃完就走了,把桃核扔了,但有心的人就把它留下来。有心人在桃核上面仔细琢磨,是不是还做点雕刻?更有心的人把桃核砸开,发现里边还有一个桃仁。好的小说家得是杂学家,比如《红楼梦》里不只有诗词歌赋,还有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是桃肉,而桃仁是读者自己去体会的。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