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有文化的文学课》、《有知识的文学课》:文学讲授的大气与本色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日前学术界重新讨论“文学”的界定,有的将文学的边界扩展到刘勰的文学观,相对于“五四”以来的文学观,学术界这股思潮可谓是复古。北大中文系龚鹏程教授新著《有文化的文学课》、《有知识的文学课》二书,很好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二书是从文学与文化角度,落实在具体历史和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谈文学和文学活动,理解作者与作品,体现了作者著述的一贯大气。书中所论“文学与道释儒”、“文学与经史子”、文学其他艺术门类,文学与社会、国家、时代等,都是大题目。大题目不好讲,一讲大,则易空,易汗漫,但作者讲“大”,是有质实的大,既将文学与文化的内在性粘得紧,又使得讲授和阐释不支离而体要。作者谈“文学与道家”,认为道教与书法、文学的关系超乎想象;谈“文学与儒家”,认为儒家是最重情者,也是最知文学者;强调经学对文学的作用,认为复古是强有力的革新力量;阐释子书的持论之风,子部与文学之关系,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内在于文学、文学活动和文学史的重要问题,现今文学史或文学课堂多不讲,讲亦多从外围涉猎。作者谈这些问题,举重若轻,娓娓说来,是学术性的通俗化。作者在每个论题上都有专著或论文作依托,所以我说它大气,但有质实。作者在每个论题上,准之以“古今之变”,是有为的,是纠弊的,也是不得已而作,所以我说它大,但“事”在其中,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言说有效性的著述。 《有知识的文学课》将文学与天文、岁时、地理,文学与人的生存活动,文学与花草虫鱼打并一起讲,看似很散,实则缜密,用心的读者不难读到作者一以贯之的“为文之枢纽”,那就是文学活动,就是“人”的文学活动。文学是人的文学,文学与人密不可分,这本是常识。可是我们的文学史和文学课堂,往往把这个大写的“人”给讲丢了,或讲偏了,有的讲成静止的“人”,讲成孤立的“人”。与之相类的是,对文学作品作孤立的静止的断章取义的解读,与真实的时代,与丰富的作者脱离,不考索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身份、写作时所从事的“事”、言说方式等。文学史这样的写作,文学课堂这样的讲授,触目皆是。作者在《序》中深为感愤,“我们的语文教育一塌糊涂,老是把诗文割裂为字词解释、文意译读、文法语态、作者生平资料等等,然后令学生背诵之,反复习之。最终便使得学生都不知文学为何物。” 如何讲好具体历史上的“人”,讲好由“人”而创造的“文”,讲好“人”与现象界种种,说到底,这要取决于讲授者本人的学养与识力,这是主体性问题。在“知识”泛化与异化的今天,我们很少追问著述者和讲授者的“主体性”问题,很少追求他们的立言之旨。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任凭如何讨论文学的观念,任凭学术如何繁荣,都是虚谈,也都是假相。龚教授学渊多闻,情思绵渺,识力洞见,圆照博观,加以之践履作物,有怀抱,忧患其生,故而其言也多达,其体物也浏亮,其论也精微而朗畅。这一点,恐怕是人文学者最重要的。传统的“人文学”能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上有所突变和革命,研究者的“主体性”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龚教授讲文学的“知识”,别开生面,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多年的“格物”之功累积而成,只有蕴蓄有年的“格物”,才使得“有文化的文学课”得以落实,做到文质彬彬。 比如作者谈“文学与草”,却不是晚明情调,而试图通古今之变。认为欧阳修、苏轼、邵雍诸子于“物”于“书”的态度,开创了一个新传统,这样的考辨还原宋代士人在“物”方面的认识,澄清“以物观物”的原意,也对朱子格物之学作了简要解释。从知识切入又不止于知识的写法,在《有知识的文学课》一书中俯仰可拾。 作者谈文学与书画,认为“要守住书法的法”,对“文人画”提出新的界定,这些堪为鸿门正论。作者善书,故而谈书而不隔;作者工诗,尽管没有大量篇幅谈杜甫、李商隐、黄庭坚,但一鳞一爪,都为本色,是内行人说内行话。二书所体现的作者关于文学观念、文学活动、作家作品阐释、“说什么”和“怎么说”等问题的思考,属于文学的正道,是文学的内在性,既不是魏晋风流,也不是晚晚性情,颇得文学的“道之全”者,非一局之言,这些置于晚清民国治文史诸老那里,是常识,也是创新,是一以贯之的。初读龚教授这两本新著,给我的印象是不隔,是符合中国文学的基本实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