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最古老的酒曲:醇香飘过三千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河北日报 郭芳 参加讨论


    
    省博展出的最古老酒曲和全套酿酒用陶器
    
    铁刃铜钺
    
    酒曲
    
    将军盔
    
    酒曲挖掘现场
    [阅读提示]
    在河北博物院三楼河北商代文明展厅里,展柜中一个透明的玻璃密封瓶和瓶中装的一些灰白色水锈状物质,看起来很不起眼。然而,这瓶貌不惊人的文物,实际上却保持着一项特殊的“世界纪录”。
    它,就是3400多年前古人酿酒所用的酒曲,也是世界上目前已知保存年代最久远的酒曲实物。
    出土40多年来,它一直用这种独特的方式,默默地向后人讲述着这片土地3000多年前的丰饶。
    “商代酒曲?”
    “世界之最?”
    在河北博物院三楼河北商代文明展厅中,细心听取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讲解的观众,常常会在展馆后半段,面对展柜中一个现代玻璃密封瓶里那些灰白色水锈状物质发出这样的疑问。
    而那些没有细读展览说明、没有细听讲解的观众,却又往往会忽略这个瓶子。
    在观众中形成如此巨大反差的这件特殊文物,就是3400多年前古人酿酒所用的酒曲,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保存年代最久远的酒曲实物。
    1 从改写中国用铁史到发现最古酒曲
    商,又称殷商,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个王朝与河南的关联。但事实上,河北同样是商王朝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商早、中期在豫北、冀南一带五迁其都,有学者认为今邢台市也曾是商王朝国都。
    至今在河北省已发现商代遗址有100余处,河北商代先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还在用铁、漆器、陶瓷、纺织、医药、建筑、酿酒等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而在商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用谷物酿酒已变得更加普遍,这在甲骨文、金文和一些有关文献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但有关实物资料却非常罕见。
    那么陈列在省博河北商代文明展厅中的这瓶酒曲实物,是从哪里发现的?它的出现又改写了哪些历史呢?
    藁城台西,是冀中滹沱河畔的一个平原小村。在台西与附近庄合、故城、内族等村之间的耕地上,分布着三个高大的土丘。据当地老人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前,人们从西边一个被称为“西台”的土丘里,曾挖出过不少青铜器,但大都被古董商伪称为“安阳造”而转卖了。直到1965年9月,台西村村民在“西台”南侧取土时,发现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一件长达39厘米的大玉戈,有关部门才开始了对这里的初步调查。
    1972年11月,当地群众在“西台”取土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一座古墓,从墓中出土了26件青铜器等文物,后来经过专家研究鉴定,均属于商代中期。
    这其中,有一件出土时其貌不扬的铁刃铜钺。
    专家鉴定之后发现,这件铁刃铜钺竟是采用铜铁合铸工艺制作而成的。它的出现,不仅把我国用铁的历史从春秋末期一下子提早到了商代。而且也说明,早在3400多年前,台西先民就已意识到铁比青铜的硬度更高,并已具备了高超的金属合铸工艺。
    这样一个重大发现,立刻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由此,1973年至1974年,河北省博物馆和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组成了台西考古队,对台西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先后发现房址14座,水井两眼,灰坑134个,墓葬112座,出土较完整文物3000余件。今天人们看到的那瓶酒曲实物,就是在这期间被发现的。
    2 放大1200倍最终认定酒曲实物
    “当时我还很年轻,只有二十出头。”当年参与台西考古发掘工作的省文保中心原研究员吴杏全如今已经退休。他告诉笔者,“当时的挖掘,每天都是有工作进度的,用小铲、毛刷、筷子尖、小竹签,一层一层地往下挖。”
    就在这样一点一点挖掘中,考古工作者在一个编号为“14号房屋”的遗址内,发现了大量陶器,出土后清点共计46件。其中以瓮和大口罐为最多,另外还有“将军盔”、漏斗形器、尊、壶等盛器和容器。
    “酒曲当时就搁在这种粗砂质的陶瓮里。陶瓮已经都是碎片了,酒曲夹杂在碎片中,碎片上下都有,地上也都是。”吴杏全自己没有直接参与酒曲出土时的现场发掘,但对酒曲刚出土时的情景十分了解。
    经过清理,最终从残瓮中收集起来的灰白色水锈状沉淀物,重达8.5公斤。
    事实上,无论是这些灰白色的沉淀物,还是各式各样的陶器,它们的用途到底是什么?在发掘现场,考古人员也充满了疑问。
    奇特的“14号房屋”里出土的这些物品,有待专家进行进一步检测和系统性研究。
    解谜的突破口,来自同时出土的陶器。
    古人有“酒,酉也”的说法,而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酉”字,字形都像煮沸了的谷物在发酵后冒泡沫。象形文字下面的部分,亦即蒸煮用具正是尖底的,恰恰与底部均带有烟熏痕迹、出土时被大家称作“将军盔”的陶器器形相仿。
    “14号房屋”,会不会是商代先民酿酒的一个作坊?
    经过反复商议,考古工作者把一部分灰白色粉末送到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把这些粉末放入用水冲淡的甘油当中,在显微镜下放大了1200倍进行观察。最终,经鉴定,确定这正是酿酒用的酵母。
    “推测应是酒液挥发后的残渣,只是由于年代久远,酵母中的菌类已死亡,仅存留下来酵母的残壳。”吴杏全说。
    事实上,早在1957年,郑州二里岗商代前期遗址也曾发掘出大量粗砂陶缸,在缸内同样粘有白色水锈状沉淀物。但可惜的是,这些没能保存下来的沉淀物因为未经过化验,最终没能确定其成分。
    随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对台西遗址出土酒曲实物的鉴定报告公布,这些3400多年前留下的灰白色沉淀物,正式成为了世界上保存年代最为久远的酒曲实物。这个纪录,至今还未被类似考古发现所打破。
    3 成熟酿酒业印证灿烂文明
    “商人爱饮酒呐!”吴杏全感叹。
    台西遗址出土的最古酒曲,同时也为《尚书·说命篇》中“若作酒醴,尔惟曲蘖”的记载做了例证,证明至少早在商代,人们就已经可以人工培植酵母菌并用来酿酒了。
    在上古时代,曲蘖只是指一种东西,即酒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酿酒技术的进步,曲蘖分化为曲和蘖,曲是指发霉谷物,而蘖是指发芽的谷物。用蘖和曲酿制的酒,被古人分别称为醴和酒。
    在相关文献中,当时酿酒的品种有两种,一种是淡而甜的“醴”,一种是浓而香的“鬯”,但这些都是粮食酒。而考古人员在“14号房屋”内的四件大口罐中,分别发现的桃仁、李、枣、草木樨和麻仁等五种植物种仁,其中大部分是可以酿酒的原料。这说明当时不仅用粮食酿酒,同时果类也是酿酒原料之一。
    事实上,奇特的“14号房屋”虽然也是地面建筑,但在结构上却与遗址中其他房子明显不同,“比其他房子显得宽敞一些”。
    吴杏全表示,“14号房屋”建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上,这种结构的房子是这次台西发掘中所仅见。距离此房子不远处就是1号水井,“应该是怕人们提水的时候对井壁有影响,所以一层一层垒起来个木质的井盘,我们至今仍在使用的‘井’字字形,就是对这种井盘的象形。”
    有趣的是,考古工作者在水井底部不仅发现了不少陶罐、木制水桶,甚至还发现了古巾。“这些古巾就是古人头上戴的,推测应该都是古人在提水的时候不小心掉落下去的。”吴杏全说。
    “把陶罐、将军盔、酵母、植物种仁、水井与‘14号房屋’特殊的建筑结构结合起来看,它们就不再是一件件孤立的物品了,可以推测这里很可能是一座专门酿酒的手工作坊。”吴杏全表示,在这个酿酒作坊中,一整套酿酒用具已基本完备,可见当时酿酒业是十分成熟的。
    中国的酒,起源很早。先民早在原始社会,就在无意中发现有野果堆积能变为酒的事实,到了奴隶社会已用粮食酿酒了。而商代之所以能酿造出较高质量的酒,是因为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规模日趋扩大的手工业从农业部门分化出来,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变得更加细密。
    在河北商代文明展厅中,还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青铜酒器。这些酒器与“14号房屋”出土的最古酒曲等一整套酿酒用具一起,共同印证了这片土地上当时已形成的灿烂文明。
    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铜器的出现还是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的,但是就同期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水平却属最高。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为什么在世界艺术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并受到普遍重视的原因。
    我国的青铜器制作精美,在商中期时青铜器品种就已经很丰富了,并且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体现了我国古代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而最能够集中反映商代特点的,就是青铜酒器了。
    大量青铜酒器的出土,足以证实商代饮酒成风。专家推测,那些有身份的饮酒者,随着对酒具提出更高要求,使得酒具从一般的饮食器具中分化出来成为可能。青铜酒器是贵族之具,多用于皇室贵族间的宴飨、丧葬、朝聘、会盟、出师、庆功等礼仪交际场合,就像是一种高档的道具。而用于陪葬的青铜酒器,那便如同是铭功颂德的纪念物品了。
    有研究认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总共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计五十类,其中酒器就占了二十四类。若是按照用途来分,则可以分为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
    面对各种精美的青铜酒器,观众都会由衷地发出赞叹。但很多观众并不知道的是,这些青铜器在当年并不是今天我们见到的这样青灰绿色。
    青铜,是红铜与锡的合金。事实上,青铜器做出来的时候是黄金般柔和明亮的土黄色,颜色是很漂亮的,只是因为埋在土里被氧化了生了锈,才一点一点变成青灰绿色的。“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出来的,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完全一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吴杏全说。
    一瓶貌不惊人的灰白色粉末,揭示了冀中平原这片土地上,商代先民如此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面貌,展示了河北商代先民创造的灿烂文明,也勾勒出了当年这片土地的发达和繁荣。
    (本版图片均由郭芳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