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南都网:记录爱书人搜求古书的历史脉络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http://epaper.nandu.com/epaper/C/html/2014-11/23/content_3348756.htm?div=-1
    

    《买书记历:三十九位爱书人的集体回忆》出版
    由陈晓维主编的《买书记历:三十九位爱书人的集体回忆》日前正式由中华书局出版。从4 0后跨度到8 0后,39位爱书人中,既有闻名海内的藏书大佬,也有深藏不露的民间高人,既有学者、编剧,也有旧书店老板、公务员……他们围绕私人买书史主题展开“各自表述”,涉及线装、新文学、签名本、近代诗词、非正式出版物等各项专藏,既是相互独立的私人买书小史,又不经意间相互呼应、穿插,构成1978年以降两代爱书人的“集体回忆”,展现30年来国人搜求古旧书之面貌。
    

    图为止庵所藏周作人著作日译本。


南都讯 记者高远 实习生余梦妮 由陈晓维主编的《买书记历:三十九位爱书人的集体回忆》日前正式由中华书局出版。从4 0后跨度到8 0后,39位爱书人中,既有闻名海内的藏书大佬,也有深藏不露的民间高人,既有学者、编剧,也有旧书店老板、公务员……他们围绕私人买书史主题展开“各自表述”,涉及线装、新文学、签名本、近代诗词、非正式出版物等各项专藏,既是相互独立的私人买书小史,又不经意间相互呼应、穿插,构成1978年以降两代爱书人的“集体回忆”,展现30年来国人搜求古旧书之面貌。 近三十年来搜求古旧书的历史 “随着未来电子书盛行,纸质书总归是要走点下坡路,所以选择在这个节点做个回顾很重要,我们也特别想讲一讲近30年来,人和书关系的变化,我们为什么要藏书、为什么会痴迷、买的书能带来什么等等,其实都是很有趣的话题。”陈晓维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2012年,他与谢其章、李世文等几位书友聊起这个话题,当即一拍即合。 陈晓维与中华书局编辑李世文商议,由李去藏书圈中找一些大家比较熟悉、资深的藏书人,每个人都把过去这段时间做个回顾。“后来找的人从40后到80后都有,有的80年代初就开始买书、藏书,有的则是近几年才开始买,他们的眼光、藏书的内容、对书的认识都不尽相同,把他们放在一起非常有趣。”陈晓维说。 保存了一个时代的生存方式 陈晓维介绍,过去的30余年,正是国内淘书方式、渠道、趣味发生巨变的时期,以前淘书只能上琉璃厂、中国书店,对普通人来说,有些书别说买,甚至连看的机会都没有。这样的情形直到90年代才逐渐有了改变。随着中国书店进入市场化运作,跳蚤市场、旧书摊、古玩市场陆续在各地出现,再加上拍卖行业的兴起,旧书的来源变得多元化,普通人也逐渐可以参与其中。 进入20世纪,孔夫子旧书网的出现则更是颠覆旧有格局,把全国各地海量的旧书资源整合在一个平台上,旧书资源也得以充分流通起来。再到最近几年,不少藏书者更是借机远赴国外,把国外旧书店甚至国外网站如ebay等翻个遍,海外的中文旧书资源在短期内也呈现一股汹涌的回流潮。 如此趋势其实给藏书内容、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陈晓维说,从内容上看,原来大家收藏的都是线装书,但现在发生很多变化,比如有人专门收藏某一类文学作品、有的收集“五四”后的作品,甚至画册、期刊都有人收藏。 但是,陈晓维觉得,现在淘书的方式改变了,使得淘书的趣味也少了几分。陈晓维说,以前大家淘书都去旧书店,像座宝库一样,琳琅满目的书架上却往往能意外捡漏。而且在书店面对的是人,还能结识不少书友,整个过程非常有趣。“还记得曾经开市前,藏家们如何像春运买火车票一样拥塞在中国书店门口,开闸以后又如何人喊马嘶,如潮水般争先冲向一捆捆线装书。现在大家都面对电脑,要不等拍卖要不上网找,虽然什么书都有,但人与人间的交往少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买书记历》保存了一个时代的生存方式,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 艾俊川的海外淘书故事 在39位藏书家的故事中,古典文献学者、媒体人艾俊川算是较早到海外网站“吃螃蟹”的人。开始是由于国内藏书成本日益增高,艾俊川将眼光放到国外。“既然国内捡不到漏,那就到国外去。” “其实比较早的时候就已经上国外网站了,不过由于当时缺乏支付手段,许多东西也只停留在看和讨论的阶段。” 2006年春节前后,艾俊川偶然在“ebay”看见几张清朝人写的扇面,上款均题“朗西”,其中两幅还有此人的跋。他猜测这是清末驻法公使裕庚(字朗西)的东西。朗西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女儿是曾在光绪末年进宫陪侍过慈禧太后、写了《御香缥缈录》等清宫小说的德龄公主,后来远嫁美国。 艾俊川找到在国外的弟弟帮忙拍下这些扇面。第一次海淘的经历极大地激发了他海外淘书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 海外淘书的经历使得艾俊川近年来所藏的书与国内藏家几乎完全不一样。他不少的书都来自当时在中国的传教士,基本是传教士的汉文著作。艾俊川把它们称为“东学西渐”之书,其中如1837年巴黎出版的法国汉学家G uillaum ePauthier(1801-1873)翻译的《大学》和《道德经》。“《大学》还是译者的签赠本。”艾俊川喜滋滋地说。 海外淘书近8年,艾俊川说自己从未淘到过假货。他说在国外网站上看到很多故意做旧的书,但仿造技术甚至还没有国内强,这对于常跑旧书店的艾俊川来说,辨别起来非常容易。 不过艾俊川也再次遇到困境。他说,以前的信息差,现在逐渐缩小甚至不复存在。以前没什么人去国外的网站,但这几年国内藏家越来越多地跑过去,价格自然被炒高,也很难买更多的书。但艾俊川认为,这对整体旧书流通收藏来说是个好事。“旧书的价值被发掘出来了,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是个好事情。” “他们买书,常能从中发现旁人估量不到的价值,因此可以人弃我取,披沙拣金。”在《买书记历》的编后记中,陈晓维多次赞赏艾俊川:“能从海外买到不少好书,除了机缘,更要有着扎实的版本学、古代文献知识作后盾。好书遇到伯乐,看似是人的幸运,实则也是书的幸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