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深圳商报》:旧籍、红酒以及男和女——读扫红随笔集《尚书吧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书局 newdu 参加讨论

    
《尚书吧故事》扫 红 著中华书局2009年9月定价:25.00元

     ●崔建明
     在深圳这样一座说不清道不明的城市里见到尚书吧让我异常惊讶,而结识扫红这种精灵鬼怪的丫头则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个异数。中华书局出版了扫红的随笔集《尚书吧故事》,这本讲述传奇般的男男女女在尚书吧里幽暗故事的书籍,让人欢喜让人沮丧,又让我感到惊惧,在扫红设计好的现场里,每一个进去的人都留下了无法删除的把柄,且没有任何能力拯救自己。那些腐朽的旧籍和妖孽的红酒在黑暗中发出百转千迴的媚光,扫红把这些当作了文化的利器,使得拥有身份的那些男女人物在追逐内心救赎的同时,深深感到人生的无奈和文化的焦虑。
     我承认,我很少去尚书吧,因为,我不喜欢那些陈列在架子上的一排排灰暗的旧籍,我也不喜欢饮酒,尽管来自欧洲的出身高贵的红酒很令我好奇,可是在一个传统文化形态已经分崩离析的年代,扫红可能把尚书吧装扮成了一座城池的文化符号,她用非逻辑对抗话语堆积了日益恐慌的城市表情,并找到恰当的现代表述手段以完成自己毋庸置疑的非主流情结的正当性。我在《密谋抄家的两个男人》一文中发现,扫红与来路不明的男人一起商量怎样把珠海及深圳的三位藏书家的藏书全部卖掉,具体的计划书中没有透露,我真的好担心,日后扫红铤而走险付诸实践,那可是一条书界要闻。
     《我曾经偷过书》一文里作者是这样坦白的:初中时期的班主任有一箱藏书,放在床铺底下,里面有托尔斯泰、茨威格、奥斯汀、雨果、大仲马等人,几次去借,就是借不到。后来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扫红摸黑破门而入,拖出那一箱子书,揣上几本慌不择路逃回家中。后又数次返回,陆续将老师的书窃为己有。这不是虚构的故事,它来自当年16岁花季少女的忏悔,这丫头也太离谱了,好在她意识到了行为的荒谬,对老师留下了令人动容的文字:一个人就这样发着光,向黑暗里遁去,去得万般不甘,却又义无反顾。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哀,应该是我们共同的悲哀。生活之强大,生存之真切,可以坚持到最后的人毕竟是不多的几个。有这样的觉悟和这样的境界,我宽恕了扫红。
     扫红是性情中人,她办过《春芽》杂志,又企图在深圳开办《尚书》杂志,最后弄了一个供人消闲的尚书吧,进进出出的那些男男女女寻觅着弥漫酒香的文化想象,而作者亦刻意使晦暗的叙事释放出另类的人文景观。《尚书吧故事》全书60篇文章,讲了88个人物的故事和48本书的际遇,他们在尚书吧里相聚,在扫红有待叙述整饰的语境中,看似气势凛然而又令人心生敬畏,其实在大时代文化背景的风云变幻中,他们的所有秘密只不过是扫红笔下早已被历史遗忘的小花絮。她在《韶光抛闲绪,少年暗中老》中流露出内心的恐慌:深圳和尚书吧都那么年轻,我真害怕它们不等老去,就将相握的手分开。《古来征战几人回》结尾处作者留下真实的叹息:一家书店结业了,也许我们用不着伤感,因为大家终是要往同一个地方归去的,也用不着惺惺相惜了。有了这样的心境,扫红无奈地承认:开张一年多了,她天天在店里坐看,眼见着理想的东西越来越远,现实的东西越来越多。
     一座城市的流韵余响和一个书吧的文化心结极其脆弱地镶嵌在一本书的诗意叙事之中,他们的相遇有些奇妙,也有一些耐人寻味的人文细节。尚书吧里的那些旧籍真的很腐朽,那些红酒真的好妖娆,可是扫红用自己单线书写的文字勾勒出了它们之间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以及视线之外的另一种文化突围。
     倚靠在时光的边缘,借着浓重夜幕的掩饰,深圳中心地带里的尚书吧,每天都有一些神经兮兮的男女在扫红的目光里来回过滤,可能我们永远也搞不清他们的前世今生,不过这些已经不重要了,我们无法回到过去的某个黄金年代,扫红的真诚写作使得我们在一个历史大变动、文化大断裂的意识形态下,终于感受到必然失败却又全心坚守的一种不论成败的人生心态,从这个意义出发,扫红和她的尚书吧让我肃然起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