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海上瓷路”浮出水面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深圳商报 newdu 参加讨论


    专家解析“水下考古”
    “海上瓷路”浮出水面
    
    “南海一号”上发现的南宋德化窑八角形粉盒。
    
    南宋磁灶窑绿釉菊瓣口小碟。
    
    南宋磁灶窑绿釉长颈瓶。
    
    南宋德化窑白釉葫芦瓶。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瓣口碗。
    “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目前正在深圳博物馆新馆一楼大厅展出,多件神秘的“南海一号”、“南澳一号”古沉船瓷器吸引众多市民前往观展。昨日,记者采访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听他细数中国古代船舶的发展历程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史,揭开中国考古史上两艘著名的沉船——南宋时期的“南海一号”和明朝万历年间的“南澳一号”的“神秘面纱”。
    德国人最早提出“丝绸之路”
    “出水文物”与“丝绸之路”密不可分。而国人熟识的“丝绸之路”四个字,追溯其缘起,却要回到1887年。
    魏峻介绍说,“丝绸之路”这个词,不是历史上一直就有,“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这个名词的来源出乎意料地时间并不是很长。它的提出是德国的一个地理学家、旅行家——李希霍芬,他在1887年提出了这个词。当时,他写了一本书叫《中国亲程旅行记》,一共是五卷本。出版之后,他就提出了‘丝绸之路’这个名称,而这个名称一经提出之后,就被学术界广泛地认同。”
    魏峻认为,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是指“陆上丝绸之路”。而第一个提出“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是比他更为年轻的法国汉学家沙畹。在其所著的《西突厥史料》中,沙畹提出:“丝路有陆、海两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
    “沙畹之后,‘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提出,始于日本学者三杉隆敏1967年写的《探索海上的丝绸之路》一书,这是我们目前查到的在学术界最早使用‘海上丝绸之路’名称的。但是,‘海上丝绸之路’只是一个概括的名称,因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明确的记载,从汉代以来,丝绸在中国对外贸易的体系中间占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在这条贸易路线上不仅仅是卖丝绸,还有瓷器。在清代以后,占主导地位的是茶叶,造成西方的白银大量地流入中国,他们形成了钱荒,入不敷出,然后就通过卖鸦片来改变贸易的结构。”魏峻说,2014年6月22日,中国、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联合申请了“丝绸之路”的申遗,一共是33个站点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丝绸之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中国一共有陕西、甘肃、新疆和青海四个省参与,中国境内共有22个站点,数量最多。“从这点上可以看出,中国在‘丝绸之路’上的史迹是非常丰富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的交流之路,同时也是各国文化的交流传播之路,是不同文化在这条航路的沿线各个站点进行的接触、渗透、碰撞和融合。”魏峻说。
    丝路三宝:丝绸茶叶瓷器
    现有资料显示,中国对外贸易的最早发祥地,应该是岭南的徐闻、合浦。魏峻表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记录见于《汉书 地理志》,“从文字记录中,可看出汉代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货品和北方地区,以及‘草原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交流的东西是一样的,丝绸是非常重要的物品。”
    “隋唐时期,外销品主要是丝绸和陶瓷;两宋时期,由于北方辽、西夏和金的崛起,河西走廊被阻断,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主要依靠海上交通。这一时期,政府准许流通海外的商品包括丝织品、陶瓷器、漆器以及酒糖茶米等日用品,时许时禁的商品包括金银、铜器和铜钱等,不许出口的商品为兵器、书籍等;到了元朝,同样在重要海港设立市舶司,最重要的为泉州、广州、庆元三处;明代,从海外输入的商品大概分为七大类160多种,如香料,珍禽异兽,药材,军事,工业原料和手工业制品类,如西洋布、玻璃瓶等。”魏峻表示,清朝前期,为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实力,实行过“海禁”和“迁界”政策,海外贸易被严重影响,唐代以来延续的市舶机构被取代,这是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开始。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贸易制度,广州几乎垄断了中国与西方的所有贸易。
    “清代的贸易品,茶叶成为对外销售的主要物品,1817年~1833年,这15年间,茶叶的贸易量增长到百分之六十。据文献统计,欧洲国家从中国进口一百万件瓷器,这个销售量中,景德镇的青花瓷是占有很大比例的。这一时期,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在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西方出现‘中国时尚’,西方人以家里有几件中国瓷器为傲。”魏峻说。
    中国水下考古始于1987年
    “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中,多件精美的瓷器来自中国考古史上两艘著名的沉船——南宋时期的“南海一号”和明朝万历年间的“南澳一号”。魏峻表示,中国水下考古力量的组建始于1987年,与“南海一号”沉船的打捞有关。
    魏峻介绍说,“南海一号”是1987年发现的。他说:“发现的过程很偶然,广州救捞局和英国的海上探险在上下川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荷兰沉船‘莱茵堡号’时,并没有找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却意外发现了深埋在23米之下的古代沉船,并打捞出一批珍贵文物,当时被叫做‘宋元南汉沉船’。”
    作为“南海一号”水下考古的亲历者,魏峻表示,中国水下考古的开端有两个契机,“一是外国人在中国的南海大量地捞中国沉船,我们束手无策;另一方面,虽然发现了‘南海一号’,却没有打捞能力,于是中国就派了专家去国外学习。1989年,学完回国,正式开始对‘南海一号’进行水下考古调查,这是中国水下考古队伍成立之后,在中国海域所进行的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
    魏峻表示,和陆地考古一样,水下考古面临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比如‘南海一号’,从发现到整体打捞,花了整整20年时间,其中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可见一斑。”
    魏峻介绍说,在晚明时期,整个南海海域的沉船非常多,“从万历开始到明代灭亡,有七八十个沉船,除了中国的,还有东印度公司和西班牙的。中国的沉船多为北部的沉船,而南部的商船多为欧洲国家的船,说明这个时期欧洲的商船大量地到达了我们的南海区域。” (聂灿 实习生 杜君/文  韩墨/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