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翻译需要另类“叛逆”——以《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书名为例(2)

http://www.newdu.com 2018-05-21 华语桥 胡百华 参加讨论

    5  小结
    本文根据叔本华一本书的书名中译,提出两点讨论,一是在目前的翻译方式之外,建议中文考虑德文和英文的语式,另行增加一类特别短语 (即“N 作为 N2 [+N3]”),表达英德文这类短语用於论题时的特别形式;另一点是指出大家习惯用“意志”表达叔本华着作中 will/Wille 的用法,已经出现问题,值得我们正视。具体说来,本文有意把这一书名叫做“世界作为心性和表象”,但因“will”的任何意译都不可能面面周全,还是觉得不如沿用“意志”,把叔本华这一着作称为“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把这本书叫做“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这书名似乎是目前最流行的译法),固然是好,但可能有多个解释,而且跟原文关系稀松 (请再参看注3)。笔者盼望获得各界的指教。
    参考文献 (含<WW&I/WW&R>中文译名及出处)
    The World as Will and Idea (根据 Payne,这是 B.Haldane 和 J.Kemp 於1880s所译<Die Welt...>之书名,又见於 R.J.Hollingdale: Essays and Aphorisms [first 1970] 中的导言)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E.F.J.Payne 译, Dover Publications, 1969;本文所有引述<WW&R>之出处,都以此版本为依据)。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石冲白译<WW&R>的书名,又见於李小兵译《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上海三联书店,初版1988)。
    《意志与观念世界》(见於陈晓南译《叔本华论文集》,台北志文出版社,初版1969) 。
    《观念世界与意志世界》(见於刘大悲译《叔本华选集》,台北志文出版社,初版1972)。
    《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刘大悲1976、林建国1974、89所译<WW&R>的书名 [分别为台北志文和远流公司出版];又见於张尚德译《人生的智慧》,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以及锺鸣等译《叔本华文集》,北京言实出版社,1996)。
    注释
    1. 意大利谚语“Traduttori, traditori”之中译,从实际翻译的雷同和批评看,相信“翻译者,叛逆也”是极为理想的,本文题目显然与这一中文译句有关。在构思本文期间,想到翻译的得失和甘苦,一时获得以下的句子,或许也可算作上述意大利谚语的又一翻译:翻译者,犯忌也。
    又,本文曾於《中国语文通讯》(香港) 第56期 (pp 47-51, 2000年12月) 发表过,编入本书时略有更改。
    2.余光中先生在香港的一次谈话中就好像说过这样的话;有关“作为”的基本用法,请参看《现代汉语词典》。该词典未举例说明“作为/做为”用於书名或论题的这种结构。
    3.叔本华在﹤WW&R﹥的上卷,分别以 The World as Representation 和 The World as Will 为论题,把这些语式译成“表象 (的) 世界”和“意志 (的) 世界”,简直是可圈可点,但未加“作为”的形式,与“苏西黄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 或“莎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都没有区别,略感遗憾。
    4.记得40年前还不时见到有人反对“邓小平在法国”这样的标题或论题。目前有些学者指出,中文比较习惯於“散视式”的表达法,“邓小平在法国”和“世界作为 XX”的语式,就似乎合於散视结构。
    可以进一步指出的是,尽管石冲白所译 <WW&R>的中文书名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书中有关的两个篇名却分别译为“世界作为表象/意志”。
    5.就“will to power”的一般用法而言,《英汉大词典 (陆谷孙主编)》释义为“权力意志/权力欲望”,这是把 will 含义做出比较细致的分划;该词典所列的这两个定义,确有需要,可能是根据 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例如第十版),翻译而来的。如果要让这一短语用一个中译名称代表,我们就必须另找一个能够包含至少上述两个定义的词语,例如“权力心”或“权力心意”。
    6.见 Essays and Aphorisms 序言 p19, R.J.Hollingdale 选译,Penguin Books (1970)。
    7.引自陈晓南摘译威尔?杜兰《(西洋) 哲学史话》,见陈译《叔本华论文集?附录》(1969) 190页;在本书 (《处世智慧录》) 的<54>,叔本华有类似的话,例如“……世界内在的性质,也就是心性的本身 (the will itself)……”。
    8.见《生存空虚说》(1988) 序言页7–8,北京作家出版社发行,封页上印有作者 [德] 叔本华、译者陈晓南,与台北志文出版社、同一译者的《叔本华论文集》(1969/1996),内容完全相同,惟有署名“鲍昌”的序言,为台北版所没有。
    英文使用人似乎已接受无生物可以有“will”,下面请看随意录自赛珍珠 (Pearl Buck:Letter from Peking, p25) 和韩素音 (Han Suyin:The Four Faces, p31, Panther 1976) 的句子:1. The flesh has a will of its own (肉体有它自己的意志). 2. He could see......the blonde girl in the armchair, ……and it was trivial yet portentous, insipid but with a will of its own, a beginning. (他能看见……坐在扶手椅子上的金发女郎,这样的开端微不足道、但也是严重的,它缺乏兴味,却是具有自身的意志。) 又,<约翰福音1.13>(修订标准版1952) 内有“nor of the will of the flesh nor of the will of man”,其中两个 will 都不能译为“意志”,所曾参考过的数种中文圣经,也未见有“意志”的用语。
    9.笔者考虑采用“心性”的来由,请参考叔本华<WW&R>卷2第19章开头的话,“作为物自身的 will,构成人类内在的、真正的、不可摧毁的天性; ……”;下面请看《韦氏新国际大词典》(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1961),这一参考书在哲学意义下列有5义,其 [e] 义指“意志”,其 [d] 义为:With Fichte, Schopenhauer, and others an overindividual and transcendent reality, conceived as a metaphysical reality of which individual wills are particular and partial manifestations. 正如《韦氏大词典》在这里所给的定义,“意志”在笔者看来,只是“表象”之一,所以笔者终於胆敢建议,把叔本华在书名所用的 will,翻译为不容易误解为“表象”的名词,“心性”这个中文词是我们儒学和佛教都用的,似乎还能适合精通东方哲学、佛教和基督教教义的叔本华。
    又,1923年“东方文库”第43种为杜亚泉译述之罅喷哈欧 (即叔本华) 《处世哲学》,其前言有“罅氏既主张意思为宇宙之本体,又以认识御意思为人类高尚之能力;其一生着作,大都以此二语为前提为结论;……彼 (罅氏) 之言曰:吾人有生存之欲望……”。杜氏在文中所用“意思”和“欲望”,都似乎是指 will/Wille 而言的。
    10. 把 will 音译为“唯尔”,似乎仍然有其需要,例如笔者在注9翻译叔本华的一句话时,得照抄“will”原文,该句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唯尔”可以作为 will/Wille 的中文泛称和特别用法,即表达心性 (作为物自身) 和意志、欲望 (作为表象) 等义;事实上,叔本华的“Wille/will”既用於表达本体,也用於指本体的一种形式,而同时也可视为等同某些“行为”的若干现象 (这里所补充的几句话,请参看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Schopenhauer 条, p509 (edited by Thomas Maunter, Penguin 199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