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翻译 >

二战后阿尔巴尼亚电影:反法西斯战争的英雄赞歌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作家网 郑恩波 参加讨论


    
    《宁死不屈》电影海报 《第八个是铜像》电影海报 《地下游击队》电影海报
    在阿尔巴尼亚的历史上,最让人民引以自豪的有两件事。一是15世纪中叶伟大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领导人民同强大野蛮、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土耳其帝 国进行的长达25年的斗争;另一件是在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后改名为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领导下,全国军民同意大利、德国法西斯进行的5年7个月的反法西斯 民族解放战争。这一战争不仅使阿尔巴尼亚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赢得了民族自由、国家独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也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战争期间,意德两国先后向阿尔巴尼亚派遣了70万侵略军,不到100万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同占领者展开生死搏斗,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打死、打 伤、俘虏了7万意、德法西斯侵略者,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诚然,骁勇顽强的阿尔巴尼亚人民为取得战争胜利,也做出了巨大牺牲,付出了惨重代价。 按人口计算,阿尔巴尼亚在二战中遭受的损失,是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国捐躯的烈士就有2.8万名。
    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既在阿尔巴尼亚历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同时也在人民心中留下一块难以忘却的伤疤。了解这一点,便可以明白为什么半个多世纪 以来,阿尔巴尼亚的文艺创作中,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一直是最受重视的题材。这一情况在电影尤其是艺术片的制作中更为突出。在近40年的时间里,阿尔巴尼 亚共拍摄了170部艺术片,其中反映民族解放战争的占总数的1/3,其中《地下游击队》《海岸风雷》《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亡军还乡》《绿树葱葱 罩群山》《最后一个冬天》《战斗的早晨》《墙上的罂粟花》《战争中的音响》等都是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影响广泛的佳作。
    《地下游击队》是根据游击队员出身的老作家斯坎戴尔·亚萨的长篇小说《游击战士》改编摄制的。全片有两条线索,一是几个地下游击队员在一位老练 的共产党员领导下,在敌人的眼皮下从容不迫地处死了叛徒,从敌人手中夺得武器,救助“政治犯”越狱。另一条线索是打入敌人营垒中的中尉佩特罗与敌人斗智斗 勇,获取许多重要情报。影片情节跌宕起伏,颇具经典惊险片的韵味。
    《海岸风雷》是著名剧作家苏莱伊曼·皮塔尔卡根据自己的名剧《渔人之家》改编拍摄成的电影。皮塔尔卡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的宏大叙事,在一个渔民家庭里严整有序地展开。作者细针密缕地勾勒出老渔民姚努兹及家人同以其长子谢里木为代表的反动势力的尖锐斗争,从而展现了波诡云谲 的战争风云;赞颂了小儿子彼特里特及其父亲姚努兹为代表的阿尔巴尼亚爱国者不畏强暴、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崇高气节。影片激荡着一种激动人心的革 命正气,其有一个场面如同浮雕一般留在观众的记忆中:刽子手们包围了姚努兹的家,逼着他交出革命者马里奇,紧要关头,小儿子彼特里特化装成受伤的马里奇出 现,姚努兹大声吼道:“只要我活着,你们永远也甭想把他拉走(指带走马里奇),除非从我的尸体上踩过去!”姚努兹老人的吼声和雄姿展现了阿尔巴尼亚人民最 本质、最可贵的民族性格,《海岸风雷》也因此具有了永恒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宁死不屈》是一部奇巧、别致的影片。剧情很简单:两位年轻的革命女战士米拉和阿菲尔蒂塔不幸被捕,落入德国法西斯的魔掌。盖世太保的头子汉 斯·翁·斯多尔兹软硬兼施想让两个姑娘投降。对革命理想的坚贞不渝使她们战胜了严刑拷打,为了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影片没有展示刀光 剑影的战斗场景,而是细腻入微、精雕细刻地描绘两位女英雄在生死考验面前的心理活动,竭尽全力去表现她们美丽的灵魂和绝对压倒敌人的精神力量。该片是根据 阿尔巴尼亚家喻户晓的“人民英雄”布莱·娜伊皮和佩雷塞芳妮·科克蒂玛的革命事迹创作的,具有天然的亲切感和鼓动力,再加上英雄城纪诺卡斯特细腻、坚硬的 多彩石头作为故事背景,凸显了两位女英雄坚强刚烈、宁死不屈的品格。优美动听的音乐和插曲,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共产党的领导是阿尔巴尼亚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民族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描写反法西斯战争的作品都涉及到共产党员形象塑造的问题,但把共产党员作为 中心来塑造的作品并不多,作家德里特洛·阿果里的长篇小说《梅莫政委》是人们公认的最富有影响的代表作。小说发表当年(1970年),就由作者改编成电 影,取名《第八个是铜像》。影片结构灵活而不松散,采取倒叙、迂回推进的方式编织故事。它通过七名战友的回忆,将梅莫·科瓦奇的故事一一道来,从中既可目 睹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的风云,又可真正认识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的领导作用。阿果里注重并擅长塑造人物形象,影片中政委梅莫·科瓦奇、营长拉 波·塔班尼、医生波洛沃三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塑造得栩栩如生。特别是波洛沃医生从对革命采取中间立场到全力献身于人民解放事业的转变过程,描写得细腻、真 实,是阿尔巴尼亚银幕上著名的艺术形象之一。
    著名作家、第一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获得者伊斯梅尔·卡达莱的长篇小说《亡军的将领》已成为世界文学经典。根据这部名著改编的故事片《亡军还乡》选 材稀罕、主要人物心态变异、结构玄奥、结尾奇妙。作者以战败国意大利的一名将军领着一个神甫到阿尔巴尼亚搜寻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的遗骸为主要情节线,将自 己童年时代听说的故事、传说巧妙编织起来,向观众展示了人民群众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对待战败国军人既严肃又有人情味的大气、战败国将军的狼狈丑态和晦 气。影片人物不多,但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绪都被演员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一个冬天》是根据短篇小说作家阿纳斯塔斯·康道的小说《我们村里的妇女们》改编的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故事片。影片情节简单:一批游击队伤 员正在一个山村休养,突然传来消息:德国法西斯马上要进村搜捕,伤员们必须马上离开,他们走得急,连干粮和衣服都没带。敌人在村里一连待了两天两夜。村里 人必须把干粮和衣服送到亲人的手上。影片的主要内容就集中于此。任务落在了村里妇女们的肩上,白发老妪和年轻的姑娘化装成进山打柴的模样,将衣服、干粮揣 在怀里,藏在袜子里、衣裙里。白天出不去就夜里送,踏着没膝的雪,艰难地攀登在陡峭的山岭上、树丛中。抒情与诗化是影片的主要特色。优美的画面配上天才作 曲家亚历山大·拉洛谱写的民族色彩鲜明的音乐,使影片成为一部雄壮、奔放、激越的交响诗。
    阿尔巴尼亚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是全民参与。因此,电影工作者也关注到少年儿童在战争中的作为,共拍摄了十多部反映小游击队员、小地下工作者战斗生涯的故事片,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战斗的早晨》《墙上的罂花》《战争中的音响》等。
    影片《战斗的早晨》富于童稚童真,真实有趣地描绘出古利、皮洛亚、米罗雅、托米4个贫苦人家的孩子同富商之子戈尼从一起玩耍到受到不同阶级意识 的影响逐渐疏远乃至最后分道扬镳的过程。影片的重心放在4个孩子出自对侵略者的仇恨,自发地劫取两个在湖里游泳的德国兵的武器这件事情上,剧情的发展自 然、轻松、可信,将深刻的革命道理蕴藉在开心的微笑中。
    如果说《战斗的早晨》展示了孩子们奋起斗争的一面,那么,《战争中的音响》则展示了革命的人情味。穷苦的孩子巴尔迪失去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 命。他的舅舅、海港工人塞利木介绍他到商人加利普·斯背姆比家里做杂务活儿。巴尔迪非常喜欢音乐,随身带着一个笛子,劳动之余常常吹奏。加利普为儿子纳尔 迪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教他拉小提琴。家庭老师埃切莱姆是个有心人,发现了巴尔迪的音乐天赋,让他与纳尔迪一起学习。富商加利普也受到感动,默许巴尔迪与儿子 一起学习。原来埃切莱姆是一名共产党员,负责在群众中发现、培养音乐人才。在埃切莱姆的辅导下,巴尔迪很快成为优秀的小提琴手。影片结尾,他已经能为游击 队广大指战员演奏游击队歌曲和世界名曲了。影片着力阐释了在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就开始注意发现人才、为未来培养人才的理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