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静美与乡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作家网 周明 参加讨论


     农业时代的静美与乡愁,是一种悠长的情感……
    《超度》不是一般的乡土散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和《诗经》都是典型的“农业美学”产生的作品。
    农业民族把种子埋在土里等待它发芽、开花、结果,天生有一种长久的耐心,这就是农业背景。农业社会背景里产生的文明就变成了一种美学——“农业美学”。
    《诗经》里表达的不是英雄和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农业社会里人走过一块玉米地时那种淡淡的哀伤,或者是在河边看见自己心爱的女子却不知道如何去追求的惆怅,全是淡淡的东西——这就是农业社会的美学。《诗经》的作者都是来自民间的人,他们描写的都是农业背景下一种淡淡的东西,感情特别朴素、平实、悠远。随着工商业社会的来临,人在土地里那种深厚的经验,那种悠远朴素的情感,正在慢慢淡下去。
    作家的价值观决定了他选择什么样的题材。邢小俊身在城市,他总在执著地写乡村,有评论家认为他写的是乡土散文,有的说他是行走在21世纪城市中忧郁、孤独的乡村哲学家。我想说,他写的其实是一种正在消失的农业社会审美规范和美学。
    为什么说农业社会产生的文明就变成了一种美学呢?
    有三点原因,农业社会的大背景下,第一:农业使人学会了等待——把种子埋在土里,等待它发芽、开花、结果,所以不能像游牧民族一样走动,他们必须定居。第二:农业使站在土地上的人相信有稳定的自然周期,相信循环,深谙大自然是有平衡有节奏,知道冬天万物都会枯萎死去,万物复苏的春天一定会来。从播种到收割,一年就过去了。第三:农业使人学会了敬畏。农民靠天吃饭,靠土地吃饭,所以农业使人学会了敬畏天地。人谦卑得像土地一样,在土地里生长,最后又回到土地中去,个人再大的哀伤,都会被大自然担待。
    散文集《泼烦》《觅渡》《超度》都在不同程度地写一个城市人记忆深处的村庄,写一个都市人对和谐乡野的记忆,对渐逝乡村的怀念和悲悯。他的心理纠结来自于——在中国快节奏的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村庄正在萎缩,正在被钢筋水泥吞噬侵占,另一方面城市像煎饼一样摊大,汽车拥挤倾轧在城市道路上,挖掘机日夜轰鸣掘进,农业社会里生活一贯的静寂安宁被打破了……而现代人越来越多地抛弃了土地,他们经过一片玉米地时已经很难发出感慨了,每天万千信息的冲击下,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已经变得粗糙了,变得焦虑不安、无所适从了。这种简单的、回到自然的、在土地里生存的情感已经慢慢消失了。这是几本书能引起共鸣,引起广泛关注和评论的原因所在。
    乡村和农村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乡村是诗意的、文化的,农村是现实的、真实的。家乡是地理和文化的,故乡是心灵和精神的。家乡存在于土地,而故乡隐藏在心灵。
    现在的中国大地上只有农村,并且,越来越少了。在这个国家里,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失去自己地理上的家乡,不敢奢望精神上的故乡。具有农业社会审美的人们进入到都市后,成为工商业社会里普遍存在的哀伤。人们只是无奈地走着。所以,邢小俊说,“我们不过是一群假装自己有故乡的流浪汉!”
    《超度》背后隐藏的农业时代的审美,是现代人非常怀念的,那里边有他们的乡愁。书中的阳光、土炕、棉鞋、绳索、老槐树、药锅、农具、麦收、埋葬、乡村巫师、赤脚医生以及村庄里的牲畜动物,都成为他试图参透生命奥义的密码锁,和他独特的生活体验融在一起,向外界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生命世界和农业审美。
    这本书也引起了从秦岭大山脚下走出的我的乡愁,我思念那座巨山,并且深深地思索它的文化意义。当我远离了这座山,我才发现它真正的意义在于——它不仅给了秦人一道自然屏障和资源宝库的“后花园”,更给了秦人一道心理屏障、心理依靠。如果没有这座大山,朝南放眼望去一马平川,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绝对是不一样的。
    邢小俊又是一位积极弘扬正能量的媒体工作者,怀着梦想、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一直在寻找和发现着社会上阳光的、积极的、向上的东西,放大展示给人看,把积极的价值取向、正确的态度观点传递给人们——这是他另外一个难得的禀赋。
    希望大家关注他,并关注他关注的题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