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作家印象 >

布朗肖:虚无与虚无相结合,什么也无法孕育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飞地(微信公众号) newdu 参加讨论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1907年生于索恩-卢瓦尔,2003年逝世于巴黎。布朗肖一生行事低调,中年后不接受采访与摄影,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整个法国当代思想界,对法国许多大知识分子和大作家如乔治·巴塔耶、列维纳斯、萨特、福柯、罗兰·巴特、德里达等都影响深远。
    / 来 自 别 处 的 声 音 /
    文 / 布朗肖
    译 / 方琳琳
    我曾经在埃兹生活过。当时经常居住的一间小屋子里(因为双重视角而显得宽敞,一边可以径直看到科西嘉岛,另一边则可以远眺费哈角海峡),墙上悬挂着一幅肖像(现在还挂着),人们称之为“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少女双目紧闭,洋溢着敏锐而吉祥(却又带着含蓄)的笑容,显得生机勃勃,让人信服于她正沉浸在无比美好的时光中。她引得贾科梅蒂去寻找一位愿意重新尝试死亡中极乐考验的年轻女子。
    提到这幅画时我很谨慎,因为不想破坏塞缪尔·伍德(Samuel Wood)——Louis-René des Forêts——的诗歌所萦绕的氛围。在诗中黑夜的长梦里,孩童时期的影像乍然重现,或在星星和玫瑰间,站立在“恩泽的光辉中”,微笑着;或手捧着蜡烛悬空而立,为了不让别人见证她的消失,极不情愿地吹灭了蜡烛。“唯在梦里,她才现身人前/太美了,再无法减轻痛苦”,反而加剧了痛苦。因为只有和梦魇一起,她才会出现在那里。与此同时,大家都明白出现是谎言。谎言?
    “不,她在那里,就在那/即便倦意环抱我们,又如何止。”
    最好丢掉谨慎的理由,摧毁昼间的智慧。这智慧试图摧毁“神奇的发现/人们似乎见证被死亡抓住的脸庞并因此胆颤心惊”。“她在那,注视着我们/只有望她一眼,我们才可安然入睡。”
    于是,梦魇和理智的白昼继续着永无止境的斗争。
    “梦,难道不比梦更真实?”“孩子,被家的磁场引召着/每个夜晚,来这片玫瑰园/又回去用淳真的火焰点亮房间/她走近,仿佛祭祀和在祈祷。”倘若不在梦里追忆,那又如何延续至今?
    “另有一位妇人,坐在窗边/总是这个画面。她是谁?她戴红手套的手指发出的手势有何种寓意?”人们从梦中挣扎着醒来,希望质问她,忘却她。接下来的一个又一个子夜里,她又回来了,同样的姿势,倚在另一扇窗户边。
    
      塞缪尔·伍德
    这一形象扰乱了我。我也遇见了她。无论白昼;黑夜。忧郁的使者,仿佛亨利·詹姆斯《螺丝在拧紧》中幽灵现身的情形,像一个犯过错的女子,一动不动,微微转身,令我们逃离对自己所犯错误的记忆。
    那些形象太真实了,真实得难以维持。
    于是,争议出现了,圈套暴露:“这些形象当时只是一个遗失的谬误。”禁止“无视“自然法则”,禁止阻扰死亡的企图。塞缪尔·伍德或他的副本宣告判决:“无可挽回的裂口。让我们为此备案。/我们遗憾终生。”
    但是,突然出现了另外一个欲望:为什么不斩断缆绳,向她奔去呢?在死亡中,借助于死亡。这死亡,不仅得到认可,而且被称为“作为寂静的完美形式而被选择”?
    或者,从另一个现实的角度看,为什么不等待回忆衰竭,不再“忍受,不再见她/我们相聚在,宜于约会的夜晚”?
    过去,我们曾经在“荒谬的记忆”中学着认识的“执拗的男孩”,他抛出诱惑,表明了不可抗拒的判决。
    “虚无与虚无相结合,什么也无法孕育。”
    严厉的工作,为了遗忘人们所谓的遗忘,带着另一种残存、一份无比晦涩的苛刻,又一次不带任何慰藉:“温柔令嗓子哽咽/审慎的友谊之义务。”
    “审慎的友谊之任务。”这些字词如此简洁,如此美丽,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纷乱!无论怎样的异议和动摇,其中“诱惑与恐惧相伴随行”,不可以再沉默。你必须言说(即使言说往往要么意义过多,要么无甚意义)。一旦采取此种方案,“你必须沉默”又来了:还是“去拾掇拾掇你那乱七八糟的桌子吧”。“安静所言说的内容甚至比字词更久远。任何言说之人都是由必死的肉体构成的。”然而我们之所以言说,是因为除了字词之外,我们没有其他工具。字词“首先是我们的主人/因为要保持沉默,就必须经由它们”。
    于是,梦中人质问那位妇人。后者借给他一个绰号,以此来摆脱他。“你,无以证明你活在这个名下,塞缪尔,塞缪尔,你听到的就是你的声音吗?/来吧,如同坟墓的深度/用句子来加强我的深度/或者回应他巨大的贫乏?”
    回答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我们知道,在死亡的近旁,我们还必须“默默坚守着”,必须迎接隐秘的友谊。正是这友谊让我们听到了某个来自别处的声音。空幻的声音?或许吧。
    有什么关系!与我们言说之人,将会一直与我们言说,就像消逝在“时间终结四重奏”之中的最终的和谐会在耳边响起。(这是永恒吗?)
    (原文图片有删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