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孙频:深深拨,有些子——记黄德海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西湖》杂志 孙频 参加讨论


    德海是个真正的读书人,也是个有君子气的人。
    年龄渐长的标志之一是经常会遇到一些自称文化人的人,简直是躺着卧着都在大谈文化,以至于让我有一阵子很是疑惑到底什么是文化。所以我在时代与人心的嬗变中不仅保持着慢半拍的节奏,还时常会生出虚弱和厌倦之感,有时恨不能在自己身上生出一个蜗牛壳来,随时可以躲进去。后来慢慢开始明白,其实无论读书还是写作都是某类人背在自己身上的那个壳,随时随地可以以最隐秘最尊严的方式安顿自己。这个世界说到底终究是一个野蛮之地,万物之间仍然遵循着食物链的暴力法则,有些人看起来如大型食肉动物一样处在食物链的顶端位置,而有些人看起来更像无法移动的植物,守日月盈昃俯四季而动,一春一秋一枯一荣,便是一生。还有一小部分人则像《诗经》中那些悠远、宁静而美好的植物,荇菜、卷耳、薇、苹、荼、荠、竹、葵、蒲、葑、菲、茑、唐、棘、白蒿、萧、唐棣、甘、桑、栎、杞、榛、芩。这些人在品行和才学上自佩清华之气,与这个实在而具体的人世间便始终隔了那么一点距离。我因了自己是一个学识浅薄的俗人,便每每对这些满腹学识、品格中又佩戴芳华的人敬重不已。因为觉得他们代表着人身上最明亮最美好的那个部分。所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向往的大约便是这类人。
    有一次和某好友在一起聊天,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如今这样一个利己主义时代,身上还持有君子气的人已经是比较稀罕的物种了。然后我们都认为德海属于这类人。我认为德海身上之所以能有所谓君子气,一方面是因为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滋养了他个人的底色,另一方面也是天性所致。对于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才学与品格之间必定是一种成正比的关系。而这个锤炼自己的过程,就是这个如何读书的过程却远不是两个字这么简单。事实上这是一件世上最艰苦卓绝的事情,如德海在《书到今生读已迟》一文中说过的“你不再咬紧牙关,要把无论怎样艰深的书都啃下来。你试着寻找阅读中的为己之道,尝试去理解德尔菲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接受你自己,学着辨识自己的性情,并根据自己的性情所向选择读物。那些离你或远或近的‘大书’不再只是‘他人的故事’。那些伟大心灵的神态和举止,有时就在你面前清晰起来,他们甚至会不时参与你对日常事务的判断”。辨识自己的性情,认识和接受自己并不是一件易事,不如说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的心血所得。这显然是他在三十年的读书路上一步一步的投入与自省,怀疑与坚持。后来我慢慢明白,真正的读书人并不是为一己之娱,往往是有种责任感的。就如他有一次对我说,写作的人总得为这个社会真正留下一点什么。
    和德海相识大约是在三年前。我虽没有与陌生人很快自来熟的本事,却也终于是一个敏感的人,能辨别出几分人与人之间的气息。当时是冬天,帝都风大,我和他凑巧都要去鲁院,便一起打车前往,去鲁院的那段路我们在出租车上闲散地聊着天。就是这次没有主题的闲聊让我断定我们会成为很好的朋友,后来果不其然。
    德海是一个厚道正直且性情的人,有一种骨子里的善良,还有一种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写评论就真的是为了文学在写,而不是为了某一个人而写。如果觉得无话可说,他便情愿不写,但如果写,就一定是真正的文学批评。他曾毫不客气地对我说,你愿意听一堆无用的表扬还是愿意听一篇真正的批评,你要做好准备,我准备批评你了。我说我已经做好思想准备了,但他的耿直与真诚愈发让我觉得他是值得珍视的朋友。在文学这条路上,我觉得比才华更可贵的是真诚和使命感。有一次我的自我厌弃症又复发了,便和他说觉得自己真是写不好,真是才华不够。他说那还是你不够努力,说自己才华不够本身就是在为不够努力找理由。这句话让我想了好几天。
    他嘴上不多说什么,行动上却尽力为别人着想。尽管绝大部分时候是一种沉稳可靠的兄长风范,但他也有可爱的时候,偶尔会流露出很萌的一面,比如他想调侃你傻乎乎的时候,会改成“乎乎傻”,因为他觉得说傻乎乎实在不够可爱。记得有一次他来帝都开会,那是他们那批客座研究员签约结束离馆的日子,值得纪念。碰巧我去外地参加一个采风活动不在学校,等我赶回帝都打电话问他的时候,他已经在回沪的高铁上了。我说你来了北京也不联系我,真不够朋友。他说听说你去外地了。我说听说去外地了也应该联系一下嘛,联系一下才说明够朋友。他说你还好意思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开会了你们也不来看我们。我立刻喜悦地说,你居然还知道难过?他回了一个字,呸。
    我掩嘴无声而笑,心里却是一种朋友之间心领神会的温暖。
    后来每次读他的文章都会有一种惭愧不已的感觉,以至于我后来不得不告诉他,读你的文章简直就是在不停提醒自己的没文化。他说那你也可以正面赞美嘛。我说用反衬就不错了,还要正面?要求太多了。
    之所以说他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是因为我觉得他读书是真正经过了思考和融汇的,把所读与所得真正贯通于整个人的底色里。此外还因为,他对读书对做学问有一种真正的喜悦。喜悦,这是一种多么纯正和明亮的状态。如他自己所言,如果学问做得足够好,就会滋养人的生命和精神,这个滋养,或许就来自这些发自内心的喜悦。这种喜悦也给了他的文章一种内在的生命力,一种与世俗多少脱钩的清旷风骨。读他的文章,会于理性与严谨的逻辑之下不时窥得斑斓温润的古典文学修养的华采。
    想来他必定从小就是书痴,没有生于书香世家却对书抱有无端的爱意,从金庸到《三个火枪手》到《罪与罚》到大学课堂上的浩大书单,从《诗集传》到《判断力批判》到《蔷薇园》到《薄伽梵歌》到《元白诗笺证稿》到《美学》,仍然觉得没有找到身心的安顿,没有找到那种和最伟大心灵之间的沟通。也许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把自己困在各路经典里,以至于有了厌烦的情绪;也许他曾为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生活与这些伟大的书建立起真正的联系而焦虑。然后有一天,成长与沉淀还有思考的磨砺让他忽然豁然开朗,内心的某个地方开始缓缓放松下来,于是他试图在阅读中寻找“为己”之道,开始寻求自己的性情与心灵。因为这种接近,所以才能在阅读与思考中始终保有那种赤诚的喜悦。
    大约也是这种性情的接近,使他在浩荡漫长的阅读生涯中感觉到了自己对古典作品的心仪,于是他从《诗经》、《左传》、《春秋》一路到《周易》、《论语》、《尚书》。不惟如此,他还读哲学读物理读艺术读宗教,我相信读书对于他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他还对中外历史上那些特殊的人物充满兴趣,比如爱因斯坦、迈特纳等。他试图用文章去探寻他们的精神深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把他们作为写作对象是因为他欣赏一切卓越的人,能够有机会写出他看到的他们卓越闪现的地方,并以此校准自己,在他来说是非常欣喜的事情。包括他写批评文章的理由,也是因为“他只是在作品的缝隙里看到了让他欣喜的东西,把这个东西试着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他就非常开心了”。喜悦和好奇才是他真正写下去的理由。他似乎对人类在精神领域摸索着走到的任何远处都充满好奇。我以为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所最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禀赋。
    记得他在一次对谈中说过,“每个时代真正具备文化禀赋的人,大约都是通过两种途径进入另外一个灵魂序列的。一种是阅读伟大的书,薪传一类心灵的珍贵和王气。一种是预流新的艺术样式,点燃某种新的可能。”谁走在其中,谁能不疾不缓走到最后,大约除了禀赋还需要造化,当然还有那份赤诚明亮的心性。这已是后话。
    正所谓“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想了良久,觉得很适合德海,便用了这六个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