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朱小平评《吃的风度》:食之雅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北京日报 朱小平 参加讨论


    施亮新出随笔集《吃的风度》,文笔一如固有的老到,专谈肴食,摇曳多姿,趣味盎然,也引人入胜。又讲究考据,上溯滥觞,文史性甚强。其母擅烹调,文中记钱锺书夫妇等耆宿士林人物曾赴家宴,读来状如亲临,类世说新语意味,已然不是仅仅谈肴馔了。
    读集中文章,是很令人会心的。其他考证铺陈,兼及小吃面品,可见腹笥之博,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不是以专家口吻写成文章,其生动、其笔致,颇具掌故性。古人以吃为主题的集子甚多,以袁枚《随园食单》为代表,洋洋大观,使今人可以想见古人对吃的雅嗜。施亮兄在集中所述甚伙,姑不再引。我读过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这是以大手笔写小文章,无愧学问家兼美食家之称。
    施兄集中也有谈及文人与美食结缘,古已有之,如苏东坡、李渔、倪云林、张岱、曹寅等等,也不乏食单传世。我读闲书,知清末以小说风靡一时的林琴南,不仅擅画,还精于烹饪,极其讲究,能亲手制作整桌的高级酒席,这是很令人佩服的。只是不知他是否写过食单。当然,不仅文士,也有政治家免不了此雅好。我读清末史料,很惊讶著名的“清流派”翘楚张佩纶居然还自撰食谱。这是一位大战略思想家,一生以“搏击丑类”为己任,但在马关战败被革职后,娶了李鸿章最宠爱的女儿为继室,隐居南京。除与夫人小酌、煎茶、赌棋、读画、谈史外,夫妇俩还合写了一本食谱。
    由张佩纶想到施亮集中若干文章如《“王家菜”轶闻》等,亦涉及家厨,谈及“出名的家庭菜肴”多出于官宦大家,这是中的之语。过去有句老话,叫做“为宦三代,才懂得穿衣吃饭”,但小官、穷官也还不行。记得读野史,小穷官早晨去衙门点卯,在街上买早点,边走边吃,很寒酸。还会被纠察弹劾,因为清朝有规制,这如同听戏、嫖妓一样,有失官仪,是要被处分的。由此看,家无厨师,也必无佳肴。高官显宦讲排场气派,自然不可或缺美食。真正讲吃饭还是要在家吃,请客也是在自己的宅邸。当然,清官除外,因为从来不曾听说文天祥、海瑞、林则徐、于谦、袁崇焕等家里流传出什么菜肴,这就不是“君子远庖厨”之类一两句话可以解释的了。食,固然性也,但穷奢极欲走向反面,历史上也不乏例证。很多野史笔记有记载,也令人为之骇而听闻。
    吃美食或作美食,要有闲、有钱、有厅堂广厦,还要巧思,及至风度,家厨也很重要。过去官宦世家皆有家厨。我很疑心袁枚本人并不会掂勺炒菜,因为他写过《厨者王小余传》,王乃他的家厨,王死,袁枚“每食必泣之”,大概再也找不到烹饪高手供他享受美味佳肴了。
    古人说:“口之于味,有同嗜焉”,世间恐怕没有人不爱美食,哪怕引车卖浆者流,只不过是否有条件品尝,或品尝了如刘姥姥不知其所以然而已。美食中有文化,这是毫无疑问的。“味之精微,口不能言”,能言,而又成文,施亮兄可称入堂室矣。施亮的文章之所以说有文史性,缘于他对于美食或亲历,或亲见,或亲闻,加上多读、多思,家传的耳濡目染,而又常至坊巷体验,决非人云亦云,故耐读。亲自体验食亦性也的乐事,付以隽永的文笔,这是一般吃客难以做到的。施亮家的红木旋转餐桌,在特定的文化学者圈里是颇有口碑的。这也可以得出会吃,及至写吃,不是那么简单的结论。博学的也写过一部《云乡话食》的邓云乡先生曾说,《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写吃不一样,缘于作者对饮馔用心不同,他举王安石和苏东坡、章太炎与林琴南的例子。其实我倒觉得曹雪芹与高鹗的出身各不一样,你不是簪缨人家出身,没见过那样的场面、品过那样的美食,如何写的出来?又比如《金瓶梅》,那里面写吃基本是一个暴发户的场面和种类,与《红楼梦》里贾家精细的食脍,真是天壤之间。
    施亮的书,好就好在为今人记录下佳肴之美、之雅、之博大精深。“临去秋波那一转”,姑且让我们永远留下美好的记忆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