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穿越书香的趣味——评张伯存《青灯的趣味》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顾玮 参加讨论


    
    《青灯的趣味》是张伯存教授历年“性情文章”的结集,属于地道的文化随笔,既有思想内核、人文精神,又文采斐然,笔法圆融。收录于本书的27篇随笔,篇幅长短不一,内容多集中于文人情怀,文人个案(周氏兄弟、张爱玲、张中行、黄裳、董桥等)——近现代作家文人的文化传统及精神领域并上溯至东坡山谷、晚明文人。其中不少篇什发表在《读书》《书屋》《书城》等文化杂志上,这些学术研究之外的活泼文字“古香袭人”,透露出强烈的“学者的文人气质”,具有儒雅、散淡的中和之美。
    作者学殖深厚,长年专业的现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使其具备了宏阔的学术视野,在研究之余,他颇为留意文学史中的潜流和暗河,对作家们的书札、日记、谈话、回忆录等情有独钟。近年来,作者系统阅读了知堂文集、《世说新语》、苏黄题跋、晚明散文,正是大量“闲书”的涉猎,让他的随笔自由穿越于书香弥漫的学人的书房、客厅、庭院,从他们的饮食起居、生活嗜好、处世交友、读书写作、文物收藏、感情纠葛中,涉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品出文化人的趣味。进而,透过他们的趣味,对生成趣味的文化场域、人际环境以及漫漶出来的精神气息进行解读,引申出或厚重沉实、或趣味盎然的话题,让读者看到人心、人性、人情的景深。
    与面目严肃的学术论文不同的是,作者以诗性的日常语言谈天说地,将大量的文人轶事有序编织于一篇篇散文中,张弛有度,左右逢源,跌宕生姿。那些文化人熟稔的事物在他笔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如毛笔是“携带着文化基因和生命情热的小小竹管”;尺牍“是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思想情感的第一手材料”;书房外的树木是充满生命绿意、人间情谊,“能给作家学者带来灵感与福气的文化之树”;连最俗的入口之物,也与满载故国之思、故乡之情的乡愁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纸上得来味更长”的审美、文化上的享受。作家们的舌尖嗜好、尺牍交往、印章纸笺、古砖收藏等生活细节,随便一处牵引出来,便可生发一段文坛佳话、历史掌故,品味出一番文人趣味,“传达出历史褶皱深处的一种文化幽情”。
    张伯存对鲁迅、周作人、张爱玲等文化名人着墨最多。但他避开了对周氏兄弟作品的品鉴,兴味盎然地流连于二人的文化嗜好。一道点心,一枚印章,一页纸笺,一块古砖,透露了周氏兄弟在“心性气质、文化品格、人格构成和思辨眼光”方面的差异。对张爱玲,则是审美层面的言说。面对张爱玲自传文字《异乡记》的一个段落,作者写道:“这一章写得最传神感人,不动声色地描绘着所见风景,敏锐的眼睛像摄像机一样缓缓移动着,或者推远、拉近,或者长时间地一动不动聚焦某个景点,观看主体基本不出现,但貌似客观的写景处处是写情,风景即心境,是孤独心境的投影、外化,这外在对应物,我们应该能感受到主体的孤独、寂寞、煎熬、思念、无望。”这段感悟式的“印象主义批评”,把作家、作品、世界、读者有机地纳入其中,研究功力和艺术感觉同时体现,文化随笔与学术研究汇流,属于个性化的文化批评美文。
    在当今的学术考评体制下,许多高校教师舍弃与生俱来的趣味,按照统一要求生产出“学术成品”。久而久之,许多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读来味同嚼蜡、面目可憎,因为其中只有冷漠的理性分析,学术术语的狂轰乱炸,却鲜有研究者的性情流露和生命表达。如果在最有诗意的文学研究中,看不到研究者对文字、形象的敏锐感觉,对生活的鲜活感受,对文化的饱满热情,这岂不是偏离了文学研究的宗旨?我们盼望着有更多的学人走出藩篱,突破范式,回归趣味,生发诗意,在书香中穿越,写出既掷地有声又赏心悦目的性情文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