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吴重生:从沉郁词看中华民族性格——评孙霄兵《沉郁词》一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浙江新闻 吴重生 参加讨论


    孙霄兵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后,先后取得了文学学士、教育学博士和法理学博士后等学位。作为国家督学、教育部政策法规司的司长,孙霄兵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在文学上颇有建树。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沉郁词》一书,便是孙霄兵在文学领域的最新成果之一。
    《沉郁词》是孙霄兵先生的新作,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首先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封面:暗红色作底,左下角有几朵细小的野花在风中摇曳。封面设计极其简洁,又寓意丰富。黑体字的书名,如刀刻一般,深深嵌入苍茫大地之上。
    沉郁词是中国古典词的一种重要的风格,或者也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类别。传统词论往往将中国古典词分为豪放和婉约两个大类。实际上,从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两个方面来说,沉郁词是堪与豪放、婉约并列的第三个大的类别。在中国文学史上,浓郁诗词一直佳作不断,在历代的文学评论中,虽然也有关于浓郁风格的理论,但把浓郁词作为一具系统提出的是晚清的陈廷焯。而今,作为陈廷焯理论的继承者和创新者,孙霄兵对从古到今的沉郁词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点评,从“沉郁词的概念由来”、“沉郁词的古典传统”、“沉郁词的美学内涵”和“沉郁词的格律特点”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
    孙霄兵认为,不论是作诗还是填词,都以沉郁为贵,诗之高境在沉郁。“直截痛快”的豪放词,虽然“不失为上乘”,但仍“不可及”沉郁风格的词。孙霄兵还认为,在现实意义上,沉郁词的创作,可以促使中华民族性格更加深沉,克服当下比较普遍的浮躁情绪,形成更为深刻的民族文化。从个人创作效果上来看,提出沉郁词,可以增加创作边际效用。孙霄兵认为,沉郁是诗人一种心理需要和创作特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精神乐观的民族。在这一民族性格下又体现出豪放、婉约、沉郁等不同的表现形态。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代有传承,及至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成为每一个士大夫的座右铭。这种忧患意识在文学上体现为沉郁风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
    这本著作的一个贡献在于:将沉郁诗的创作源流作了梳理。作者举《诗经》中的《王风•黍离》为例:“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离之悲后来一直被作为怀念故国、忧愤感慨的代称。通过对屈原《离骚》、曹操《短歌行》等经典诗作的剖析,抒发沉郁的思想内涵。
    孙霄兵还举汉末的《古诗十九首》为例,以进一步揭示浓郁诗风的历史沿革。“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孙霄兵进一步论述,诗歌的沉郁风格在魏晋时期得到进一步深化。
    全书分为四章:沉郁词的概念由来、沉郁词的古典传统、沉郁词的美学内涵、沉郁词的格律特点。孙霄兵认为,沉郁词的美学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豪放、婉约各有其不同的审美范畴。相比豪婉约词,沉郁词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范畴更加多样。以前人们评论沉郁词,往往从文艺理论的概念出发,而很少从沉郁词的创作实践出发。孙霄兵在陈廷焯观点的基础上,通观中国词学史,结合创作实际,总结出沉郁词具有深厚、顿挫、凄丽、悲苦、忧愤、苍凉、沉痛、决绝八个方面的内涵特点。
    孙霄兵在书中附录了一首秋瑾写的词《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此词作于1904年,秋瑾赴日不久。清绍兴府将此词稿作为“罪状”公布,可见此词革命性之强。 作者以身许国的决心和敢作雄飞的魄力,令人过目难忘。这又何尝不是我中华民族的精神风姿?!孙霄兵认为,秋瑾此词堪称决绝类沉郁词的代表作。
    《沉郁词》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以独特的视角,全面梳理了沉郁词的历史创作,探寻规律,正本清源,精辟解析了沉郁词的内在结构、深度内涵和影响的形式原因,给后继者以启发和教益。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是就词论词,而是透过词作的表层,提示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载体的精神内涵,进而揭示中华民族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责任与担当。
    “灵猿啼断望春山,翠柏苍松雨雪缘;青史情深重黍稷,黄粱梦熟起炊烟。”——诚如孙霄兵的词作所言,沉郁,是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之一。“词以沉郁为贵”,这是孙霄兵的独特发现,也是《沉郁词》一书的魅力之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