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张艳梅:当代中国乡村的寓言式解读——谈王方晨长篇小说《公敌》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张艳梅 参加讨论


    王方晨的《公敌》以佟家庄半个多世纪的风起云涌作为观察场域,以佟家兄弟和韩佃义的人生起伏为基本线索,以塔镇——佟家庄——老人宅为三个叙事支点,全面描写了当地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动荡。小说整体基调凝重阴郁,乡村与城镇,贫穷与富有,腐败与奢侈,暴力与血腥,歧视与自卑,反省与救赎,死亡与绝望,紧紧缠绕在一起,揭示出乡村发展的真实过程。
    记忆有着高于同情的理性和尖锐。 《公敌》所表现的不是时代风云,不是重大历史事件,而是乡村动荡的政治经济层面,乡村社会凝滞不动的日常生活,以及不断分化瓦解的民间伦理体系。时代转型的日常生活化与伦理化,更能看出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忆,往往由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两部分组成。这也是历史叙事不可或缺的两面。
    《公敌》中,时空重叠交错感的强化,重建了我们思考问题的坐标,从而得以重回历史内部,在历史幽暗里,寻找时间线索。小说叙事涉及的历史时段大约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六十余年。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佟家庄由一个沉寂的小村庄,成为经济大潮中呼风唤雨的翰童集团。韩佃义当年因为喜欢金枝而不得,远走异乡。多年后回到佟家庄,以暴力和阴谋的手段,夺回韩家祖坟地韩林,并且取得了佟家庄的“统治权” 。韩佃义手持一部《论语》治天下,打造了日益庞大的独立王国,不仅成了佟家庄人心中的大救星,本人也以救世主自居。直到佟黑子长大,成为第二个心黑手狠的韩爷,他才终于急流勇退,把翰童集团交给佟黑子,自己隐居韩林,开始自我反省。韩佃义带领佟家庄人从白手起家,到创建规模庞大的翰童集团,让我们看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的历程。佟家庄日益富有,终于以不可阻挡之势包围吞噬了塔镇。这一段历史,是当代中国转型的记录。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 《公敌》没有全面展开翰童集团的经营和发展,只是概要介绍了这个企业是以娱乐业为主,包括餐饮网吧歌厅和各种娱乐场所。王方晨的重点在乡村政治伦理和文化伦理及人心人性的变迁,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个视角,去思考历史,理解作者的历史观。
    小说涉及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包括三年大饥荒、十年“文革” 、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发展、农民工进城、城市化等等,这些大历史,都是作为小说背景出现的。小说中“克服记忆缺失的愿望”不是来自于历史本身的局限,而是超越历史叙事框架的主观意图。《公敌》即使不能说具有立此存照的价值,也可以看成是阐释历史的一次漫长而又重要的思想旅行。 《公敌》中的隐喻,主要体现在“红宝书” 《论语》和小白楼这两个意象上。 《论语》体现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小白楼的纸醉金迷与“红宝书”的仁德道统形成了强烈对照和鲜明反差。
    作家塑造了韩佃义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韩佃义恋爱失败,被金家人扫地出门,远走关外,然后为争夺坟地千里回乡,接手佟家庄,从一个农机厂和包工队,发展成乡村经济帝国。为了佟家庄的发展,为了摆脱贫穷和饥饿,为了向塔镇报仇,韩佃义一步一步,处心积虑,思维缜密地把塔镇变成了佟家庄的一部分。他的发展起步,依靠的是从曲阜——孔子的老家、儒家的源头请来的“红宝书” 。这一“红宝书”作为隐喻,其意味是复杂的。借助儒家的仁义之说,韩佃义获得了道义上的制高点。然后是翰童集团不断壮大,韩佃义不断从道义的顶峰堕落到骄奢淫逸的低谷。翰童集团作为佟家庄实现富裕发达的黄金世界,另一面是乡民噤若寒蝉的势力,这个近似于黑社会的庞大组织有着严密的网络,随意的暴力让佟家庄和塔镇民众人人自危。韩爷无疑是教父式的人物。从饥馑年代趴在地上的生死挣扎,到遍地歌舞升平的娱乐场所,翰童集团是佟家庄今昔对比的参照物,也是乡土中国前世今生色调驳杂的象征物。
    《公敌》中其实有两条线索,佟黑子试图不断扩大他的独立王国,打造更宏大的世界;佟志承从外面那个世界,走回来,回到蒜王大酒店,回到佟家庄。从人物社会身份上看,小说写到了农民、官员、商人、黑社会、小三等各阶层的不同道路和状态。韩爷和佟黑子是自己的掘墓人;蓝娣是跑出来报信的反抗者;佟志承是那个不合作的孤独者。佟黑子,民间力量的象征;佟志承,官僚体制的代表。谁最终会成为人民公敌?王方晨长于乡村病症的分析,无论是文化层面的反思,还是政治层面的解读,都具有历史深度和独立品质。
    《公敌》和《古船》 ,可以放在一起来看。 《古船》以真实还原历史血腥,严肃直面现实苦难为主线; 《公敌》则是以佟家庄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为主线,佟家庄和塔镇、韩家和佟家的恩怨纠葛,土地是一个重要的介质。佟家庄的农民在政治和资本双重威权压迫下,过着物质富有精神贫瘠的日子。消费主义大潮,黑社会性质的民间权力,瓦解了原有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心灵安宁。这种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产生的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活状态变化,形成了新的精神失调。面对传统文化和民间伦理的丧失,面对自己亲手打造的经济王国,韩佃义守着坟地,不再踏入尘世。一支猎枪,让历史成为禁地。老人宅,没有任何希望的所在,最终埋葬了一个时代。佟志承作为时代的受难者。面对病态的时代,他的出走和回归,意味着双重的批判、否定和质疑。
    在这个失去规则的时代,上帝不再莅临,写作者是自己的立法者,探索更黑暗的存在,是写作者的使命。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同样吊诡。小说中的恐惧和不祥,充满了寓言色彩。这个村庄的故事,不是以编年史的方式展开的,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家族史。这种历史回溯,往往是以心理时间为次序的,童年时代的孤独如雾霭一样弥漫在佟黑子的生命里。这个流浪的野孩子,从来没有拯救世界的形而上野心。他唯一的奋斗目标,也不过是为了给自己安全感,连这个也得不到,他就自杀了。也就是说,终其一生,佟黑子并没有为自己找到家园感和归属感。这个人物身上,同样隐藏着很深的与日常生活隔绝的孤独。
    作为一个对乡村政治有着深入思考的作家,王方晨并未仅仅局限于批判,还有文化心理精神层面的解析。他对国民性和人性的探索,来自于鲁迅,也有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创造。这部面向广阔的乡村世界和乡村历史的小说,显示的是现代乡土中国的整体影像。作为执著于乡村文化探索的写作者,王方晨不断地追问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他的才华和才情都是非常独异的,这使得他的小说世界呈现出丰富的异质和独特的格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