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激活内在的潜能》:学生创新素养评价和培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沈之菲 参加讨论

    
    沈之菲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类对创新力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关于创造力,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统一精确的说法。有人关注创造者本身的特点,有的强调创造过程,有人着眼于创造结果。但是,有两个主要的判断标准是大家公认的,一是新颖性,即创新的过程或产品必须是不同的,另一个是适宜性。
    “新”是创造力的基本特点,但是对“新”的理解又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有的人把“新”放到了历史和世界的高度,也有的仅仅针对个体自身。心理学家加德纳和理查德将创造力分为“特殊领域创造力”和“日常生活创造力”。“特殊领域创造力”是指影响人类文明或文化的创造,是十分罕见的突破,只能见诸爱因斯坦、毕加索等杰出人物身上。而“日常生活的创造力”是所有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
    为了实现知识创造的理想,我们需要培养特殊领域的创造力。为了增进个体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升生活品质,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问题,我们需要培养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创造力,即实现人人可以创造的目标。即使在特殊领域表现创意的专家,也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创造力,即自我实现的创意。
    依照上述观点,创造力不是少数头脑聪明学生的专利,而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只不过表现形式因人而异。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中小学生创造力只是潜在的能力, 只有从小培养和激发,其创造力才能发展,才会显示出来发挥作用。
    人从幼儿时期就有创造性的萌芽。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是他们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一般来说,幼儿通过各种活动表现他们的创造力,如绘画、音乐、舞蹈、制作和游戏等。
    小学生有较明显的创造性表现,小学生创造性的特点表现在独立性、发散性和有价值的新颖性上。从创造的内容来看,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材料加工发展到对语词抽象材料的加工;在独立性上,小学生经过模仿过渡阶段,慢慢发展他们的独创性。
    中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展着创造性。中学生创造性的特点表现在:在解决各类问题中,逐步追求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倾向;提问思考,从事作品制作,解题和作文,都可以有创造性,但灵感仅仅处于萌芽状态;独创性在迅速地发展,但它还不成熟。
    对于学生创新基本素养的评价,可以借助一些心理测试的手段加以评估,例如可以通过作品分析法、量表法、问题解决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来评价学生创新思维的几个重要方面: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发散性、经济性、流畅性和新颖性。也可以用问卷、自我评价等方法来测评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激情、创新精神、创新意志等创新人格特点。还可以通过量表评价、作品完成评价以及专家面试与观察评价,来判断学生创新技能等创新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探索内心世界、自我发现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探索不一定与日后从事学术创造性工作有直接联系,但却是个体创新素质形成的决定性阶段。没有基础教育阶段创新素质的奠基,任何创造性人才的成长都是一句空话。当前基础教育的众多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从观念、制度和行为上漠视或忽视了这些创新素质的保护、培养和引导。繁重的学习任务、僵化的教学模式和再现型的考试方式都从根本上阻碍了这些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这是造成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乃至更广泛人群缺乏创新精神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标应放在“创新心理素质”上,这是让他们日后创新意识和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好奇心”、“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怀疑态度”,等等。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需要教育滋养,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不同心理状态、不同知识水平,进行激发和拓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搭建平台,为学生日后成为创新人才打下最重要的基础。(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
    《激活内在的潜能——学生创新素养的评价和培养》沈之菲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教育报》2013年10月1日第7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