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参会不能超过一个半小时,一直认为保护小学生的健康比听领导人讲话更重要。这就是斯霞! 这本书记述的故事,以前我也略知一二,只是目睹现今教育状况,更感到教师既要有斯霞那样的慈爱的禀赋,也必须有她那样的刚正不阿。1958年,斯霞班上来了一个6岁的女生,其母是胡风夫人梅志的妹妹,在她3岁时病逝。进校后,她从斯老师身上感受到母爱,成天牵着斯老师的衣角。斯老师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人们称她为斯老师的“小尾巴”。有人提醒斯老师这孩子是胡风的亲属,斯霞说:“胡风问题同这位6岁小学生有什么关系?不能株连九族嘛!”我们经历过政治运动的人都会想到,在那个年代里,有这样的胆识和仁爱是多么难得! 2007年,复初先生与南师附小前校长杨林国和特级教师袁浩等人去斯霞故里浙江斯民小学,参加斯霞老师塑像揭幕典礼,全体老师和学生与会。会上各级领导依次讲话,超过了一个半小时。坐在主席台上的杨林国走到孙复初身边,轻声说:“会开得太长,原定我和袁老师要发言,我们决定都不讲了。当年我们和斯老师在一起工作,斯老师有一条原则:只要有小学生参加的会,都不得超过一个半小时。不管台上是什么领导人在讲话,只要超时,斯老师都会走上台去,请这位领导别再讲了,请他走下讲台。我们学校一直按斯老师的意见做。”斯霞一直认为,保护小学生的健康比听领导人讲话更重要。这就是斯霞!我很想请“各级读者”都注意这个故事,我们能不能像斯霞那样站立,能不能像她那样去爱学生,最终可能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她那样的勇气。 在《母亲的嘱托》中,读者会看到一位真正的教育家的生命姿态,她从颠沛流离的战乱中走过来,她从各种政治运动中走过来,经历劫难,受过迫害,却一如既往清清白白地做小学教师,执著不变的是一颗慈爱之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让子女用轮椅把她推到服务了60多年的学校,向校园作最后的告别,还叮嘱不要惊动学生…… 在斯霞的墓碑上,刻着她的墓志铭:“我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感到自豪”。 斯霞老师没能见到所有的孩子得到理想的教育,她把希望嘱托给儿子,也嘱托给了我们所有的教师。 斯霞老师去世时,基础教育界的状况没有什么好转,“救救孩子”是她最后的呼喊,她是带着对基础教育的忧思离开我们的。子女都说,她的晚年并不快乐,因为孩子们不快乐。复初先生铭记母亲的嘱托,以全部的精力关注中国教育,为教育的全面改革殚精竭虑。该书的下编“救救孩子”收录了孙复初先生的几十篇文章,从高校教育改革、高考改革、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反腐等作了全方位的反思。复初先生在高校工作,更兼他半个多世纪的教育经历,视野开阔,对问题的剖析往往能高屋建瓴。特别让我不能忘怀的是,复初先生因主编《新英汉科学技术词典》过度操劳,患青光眼致双目失明,现在全凭耳听和口述,在别人的帮助下阅读和写作,他的“孙复初教育问题系列谈”累计已有40多万字。我与复初先生未曾谋面,但读了他的书,让我这个正在舔伤口的后学不敢懈怠,我们面前还有多少事要去做啊! 经常有人说,作为普通教师,你们所做的不过是些具体工作,你们这样关注教育问题,说了又有什么用呢?可是我们没有办法,爱得深了,才会这样。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王选女士曾说:“既然看见了,就不要掉过脸去。”我觉得对中国的教育问题,一定要这样思考:这件事,如果我们不说,就没有人去说了;这件事,如果我们不去做,就没有人做了。每个人都这样去想,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我推荐教师朋友们去读一读斯霞的故事,她在一生恪守了教师的道德准则,在生活中,她的贤德与慈爱抚育了几代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多么盼望斯霞的故事能像清风一样吹拂一代教师的心灵。我也推荐大家去读一读孙复初先生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分析,看看这位76岁的双目失明的儿子是怎样用生命在完成母亲的嘱托! 斯霞老师没能见到所有的孩子得到理想的教育,她把希望嘱托给儿子,也嘱托给了我们所有的教师。我们面前的路还很长,我们会继续走下去。今天,我用残损的视力写下这些,也是为了践行斯霞老师的嘱托,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告别讲台时,每位教师都能说:敬爱的斯老师,我做到了! 一个好教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辈子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的斯霞老师,一生中看似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她无愧于“教育家”的称号。她的身上所体现出的勇气和爱心,她“为了孩子”而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呼号,是任何时代的“教育家”都不应缺少的珍贵品质。 ——编后 (责任编辑:admin) |